钱玉芬
摘 要: 文章认为,可从培养孩子动手的兴趣、提供孩子动手的空间和给予孩子动手成果的认可三方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了让明天的花朵更加娇艳,请大胆放手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双手。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动手能力 培养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只会摧残其创造力,家长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扼杀了孩子劳动的萌芽。例如:孩子想帮忙洗碗,一些父母会说:“别洗了,小心弄湿衣服,容易着凉。”当孩子擦桌子时,父母说:“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不做都行。”在善意的拒绝中,孩子养成了不做家务的习惯,当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家长才发现孩子越来越懒惰。等他长大些,想再让他帮忙做事情就难了,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阻止孩子动这动那。比如:有一次我儿子洋洋在爬杆,爬到很高的地方,已经高过我的头,旁边的一位奶奶善意地提醒我:“别让孩子爬那么高,小心摔下来。”我说:“没关系的,我在旁边保护着,再说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其实像这样的家长多如牛毛,尤其是一些老人,唯恐孩子磕着碰着,孩子跑快一点,家长会喊“慢一点,会摔跤”;孩子站高一点,家长会说“那样危险”;孩子看见一条毛毛虫想摸摸,家长会吓唬孩子说“毛毛虫咬人”,结果孩子以为周边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热了会热着,冷了会冻着,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少动少出汗。孩子穿衣服有些慢,家长担心孩子受凉,夺过来帮孩子穿;孩子运动,家长喊“停一会儿,出汗了会感冒”;孩子踩踩水,家长喊“别踩,会弄湿鞋”;孩子雨天、雪天想出门玩,家长说“太冷了,不要去”。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
在干预过程中,他们把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探索欲望,以及孩子想用自己的双手敲开迷宫之门的愿望,一概抹杀在摇篮里。他们的做法会使孩子的求知欲泯灭,打消探求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扼杀孩子正在萌芽的自信心,最终成为学习活动的障碍。
三、解决对策和建议
孩子在动手过程中所获的远比在书本中所获的重要、可贵,家长无需过度紧张,以牺牲孩子活动的方法换取安全,而应改变观念,让孩子的双手动起来,耐心教他如何做事。“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1.激发好奇,培养孩子动手的兴趣。
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会主动做。因此,父母要首先注意引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如:给孩子买个漂亮的小碗和汤匙,孩子就会嚷着要自己用匙吃饭;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刷牙、洗脸,就会要求父母给他买小牙刷、小脸盆,自己学着刷牙、洗脸。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掌握好劳动的程序和方法,就会感到劳动很累,对劳动产生厌倦情绪。在幼儿园,老师要和孩子一起劳动,引导他们一起为班级服务,对于主动劳动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劳动意识。
2.创造机会,给予孩子动手的空间。
在幼儿园,孩子学着剪纸、折纸、涂色、搭积木、玩沙、玩水,不仅是为了孩子劳逸结合,更是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娱乐中锻炼,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維能力、意志、品质等。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了专门的活动场地和材料,如:智慧海洋、小鬼当家、科学实验室、玩沙池、戏水池、乐器房和班级的各个区域角,等等。孩子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模仿爸爸,喜欢模仿妈妈,模仿各种职业的人。在小鬼当家里,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生活课程,以满足孩子们想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孩子们在角色游戏区里得到了模仿的机会。在区域角的益智区中,我们设计了一些结构材料供幼儿游戏,如:用硬纸板、卡纸剪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小块块,让幼儿做拼图游,等等。帮助幼儿从事手工制作,进行折纸、剪纸、穿珠子等手工制作,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满足好动的心理需要,实现某些创造性设想,培养动手能力,让幼儿在不断地操作、游戏中愈发心灵手巧。
只靠在幼儿园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够的,在家也需要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和空间。这种动手空间随处有、随时有,可以在菜场回来后,让孩子与你一起捡菜、洗菜,触摸、认识蔬菜;可以在吃饭前,让孩子一起准备碗筷;可以吃饭时教会他自己动手用筷子吃饭,学着自己夹菜和帮家人夹菜;也可以为他准备一个动手的专用箱,里面放上纸、像、橡皮泥、剪刀、球等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供他们在闲暇时动手玩乐。
3.小施“酬劳”,给予孩子动手成果的认可。
孩子做完一件事,就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成人的认可和表扬,父母就应该满足其心理需要,给予精神上的“报酬”。比如:赞许的微笑,亲热的拥抱,或是夸他一声“宝宝真能干”、“宝宝扫的地比妈妈扫的还干净”等,均是给孩子最佳的“报酬”,会使孩子产生自豪感,提高劳动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父母长辈的包办代替束缚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反而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导致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俗话说:“心灵手巧。”“手是思维的镜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幼儿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家长和老要把双手还给孩子,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的双手得到应有的“教育”,使幼儿真正成为心灵手巧的人。
参考文献:
[1]刘以林主编.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华语教学出版社.
[2]吴海疆.学前教育.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2000,3.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