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亮
(永康市第二中学,浙江 永康 321300)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独立命题已经5年,物理实验的考查以评价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为目标,试图实现“让做过实验的考生比没做过实验的考生多得分,让认真做实验的考生比马虎做实验的考生多得分.”应该肯定,浙江省近5年的物理实验试题设计是成功的.不过,对考生进行调查发现,试题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了值得商榷的地方,使考查的结果事与愿违.
(2011年第22题)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中,为了探究3根材料未知,横截面积均为S=0.20mm2的金属丝a、b、c的电阻率,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M为金属丝c的左端点,O为金属丝a的右端点,P是金属丝上可移动的接触点.在实验过程中,电流表读数始终为I=1.25A,电压表读数U 随OP间距离x的变化如表1.
图1
表1
(1)绘出电压表读数U随OP间距离x变化的图线;
(2)求出金属丝的电阻率ρ,并进行比较.
这是一道源于教材的试题,命题教师进行了实验,为了使电阻很小的金属丝b也有一定的电压,他增大了通过金属丝的电流.笔者也进行了这个实验,发现当电流达到试题给出的1.25A时,金属丝a、c已经发烫,而金属丝b几乎还是室温.这样一来,“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前提条件就不成立了.
(2010年第21题)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下端的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 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1)同一橡皮绳的X加___________X减(大于或小于);
(2)______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1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地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本题源于学生课外实验,对促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题情景、导向很好,但考点的设计存在问题.
第(2)小题,哪个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考生一头雾水.因为甲、乙都是经过实验获得的数据,都是事实,怎么能够说谁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呢?如果只从数据变化上看,甲已经伸长到原长的2.5倍,乙只伸长到原长的1.5倍,这样就能说甲伸长得太长而判为不合理?事实上弹簧秤中的弹簧是伸长到原长的3倍以上.而且学生又不能事先知道橡皮筋是否遵循胡克定律?其实只能作出甲、乙两个同学的弹力与长度改变量的图像,才能发现,乙橡皮筋的图线基本上是直线,大概符合胡克定律.而甲的图线已不是直线,不符合胡克定律.因此第(2)小题应放在第(3)小题的后面,然而,第(3)小题又只要求作出1根橡皮筋的图线,因此也无法进行比较.
第(3)小题的问题在于,学生作图后发现甲、乙橡皮筋弹力与伸长量都不是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也就是说不符合胡克定律,怎能得出橡皮绳的劲度系数呢?像评分标准中得出的答案也没有意义啊?
第(4)小题的参考答案是“尽可能使伸长量在弹性范围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问题是,实验时谁能知道伸长量在什么范围内属于弹性形变?
(2010年第21题)(题目同上)的第(1)小题,同一橡皮绳的X加___________X减(大于或小于).参考答案是“小于”.然而,调查发现这道小题对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是猜对的.因为没有做过实验,总认为是弹性形变,所以应填“等于”啊?看看没有“等于”的选项,才想到可能不是弹性形变,所以就猜了一个,总不至于傻到猜“大于”吧.因此,这道题选填的选项设计不妥.
(2012年第21题)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2甲所示.
(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2乙所示.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填“A”或“B”).
图2
问题出在第(2)小题,玻璃砖的折射率参考答案是1.51±0.03.调查发现,有些认真画图的考生,由于作图偏差,答案超出了参考答案给定的范围而未能得分.相反,有些同学只是记得教材中的玻璃折射率为1.50,反而得分了.因此,这道题所涉及的玻璃砖是否应采用有别于平时实验的玻璃砖?
[2009年第22(Ⅱ)题]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3甲、乙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甲”或“乙”).
图3
本题选项缺乏技术含量,应该再增加一幅将小球夹在测量爪刀口的照片,这样就暴露出使用游标卡尺技术上的错误.同时,本实验中摆长是摆线悬挂点到小球顶点的绳长加上小球的半径,绳长用毫米刻度尺,小球的直径又何必用50分度的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呢?
[2009年第22(Ⅰ)题]某同学从标称为“220V 25 W”、“220V 300W”、“220V 500W”的3只灯泡中任选1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光阻值如图4所示.该灯泡的阻值是_________Ω,标称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图4
本题考查多用电表的使用.从多用电表上不难读出,该灯泡的阻值是160Ω,但在判断测定的是哪个灯泡时,相当多的同学计算得“220V 300W”的灯丝电阻是161Ω,一激动就选择了“220V 300W”的灯泡.考生没有认真分析或者考试紧张而失分本来是咎由自取.问题是调查失分的同学发现,许多优秀的学生也在这里中招,包括当年考上浙江大学的几个同学.如此看来,这道题的迷惑性太大,降低了评价考生的效度.
(2011年第21题)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已提供了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纸带、带小盘的细线、刻度尺、天平、导线.为了完成实验,还须从图5中选取实验器材,其名称是______(漏选或全选得零分);并分别写出所选器材的作用__________.
图5
本题答案:学生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钩码、砝码,或者电火花计时器、钩码、砝码.学生电源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提供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置和时间;钩码用以改变小车的质量;砝码用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还可以用于测量小车的质量.
学生解答时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用钩码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因为平时就用10g的钩码进行实验,而照片中没有显示出这是50g的钩码(尽管命题人已经将砝码放在钩码边).二是不用钩码,只选用砝码.因为1盒砝码,有200g 2只,100g 1只,50g 1只,20g 2只,10g 1只.把200g、100g的砝码用来改变小车的质量,5g、10g的砝码用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也能完成实验.但这些都是与评分标准不相符的.
(2013年第22题)采用如图6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图6
(1)除了选用照片中的部分器材外,_____(填选项)
(A)还需要电压表; (B)还需要电流表;
(C)还需要学生电源; (D)不再需要任何器材.
(2)测量所得数据如表3.
表3
用作图法求得电池的内阻r=__________;
(3)根据第5组所测得的实验数据,求得电流表内阻RA=__________.
第(1)小题的参考答案是(A),按照电路确实还需要电压表.然而,有些同学认为,照片中的电阻箱和电流表串联起来,可以测定电源的路端电压,何必再找电压表呢?因此选择了(D)选项.
(2010年第21题)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某同学测得电流电压的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1)用以上数据描绘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曲线;
(2)为了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已作出电阻随电流的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请指出图线的特征,并解释形成的原因.
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是:电阻随电流增大,存在3个区间,电阻随电流的变化快慢不同.第1区间电流很小时,电阻变化不大;第2区间灯丝温度升高快,电阻增大快;第3区间部分电能转化为光能,灯丝温度升高变慢,电阻增大也变慢.
图7
这道小题要求较高,经调查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从3个区间分析,而是简单地说随着电流怎大,热功率增大,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在解释形成的原因时,考生还不知道辐射是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的,因此图线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的解释已经超过了中学教学的水平,失去评价中学教学的指导性.
2010年第21题(题目同上)第(1)小题要构建坐标系,描绘11个数据点,方能描绘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曲线,只有4分分值,考生觉得得不偿失.
2011年第22题(题目同上)第(1)小题要描绘14个数据点,连接3条直线.根据直线数据进行3个复杂的数字运算,算后再进行评价.然而分值只有10分,调查发现,大多数考生放弃这道题.
作为理科综合考试,物理设计试题时要考虑对化学、生物学科的影响.如果物理试题过难、过繁,学生将物理试题放在最后解答,最终影响的还是物理学科,从而不能达到命题人的意图.
分析上述试题,并非否认浙江省的物理实验命题.事实上,浙江省的物理实验试题是获得中学教师的好评的,瑕不掩瑜.分析问题,是希望高考试题充分发挥高考评价的功能,充分发挥对新课改的指导作用,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的问题应合理、严密,不能有科学性的差错,不能让思维发散、缜密的考生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