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首位,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生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等一系列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一、德育队伍面临的困境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手段、方法,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从当前的德育队伍看,形势不容乐观。当前中小学德育队伍除了观念滞后,教育方法陈旧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隐患就是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严重压抑,对德育工作缺乏热情与创造力。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因为观念、方法可以通过学习进行更新与改造,而积极性则是原动力,如果失去原动力,那么一切将无从谈起。这里我就当前德育工作者的心态及积极性受压抑的根源作简要分析:
1.社会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低评估,造成德育工作者自我价值的失落
近年来,社会某些方面道德失范,风气不正,人们寄希望于中小学德育,于是德育内涵不断丰富,德育外延不断扩大,面对庞杂的内容和沉重的责任,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苦不堪言。而上级部门对中小学德育的督导、评比,标准往往高而全,过高估计学校德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社会对学校德育的过高要求,使广大德育工作者产生无为之感,导致自我价值的失落。
2.新的德育体系尚未建立,德育工作者难以从容面对挑战,导致自信力下降
德育面临以市场经济为龙头的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变革,面对青少年一代价值取向的新特点,原来德育体系的许多方面已明显不适应了。在新的德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普遍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在教育实际中,由于师生观念的不同造成学生无法接受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评价而产生的冲突时有发生,使德育难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入耳入心的实际效果。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德育工作者们明显感到观念滞后,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常感到难于把握尺度而理不直气不壮,从而导致他们自信心的下降。
3.德育骨干队伍的非专业化倾向,导致他们对德育缺乏成就期望
从当前中小学实际情况看,德育骨干队伍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非专业化”倾向的影响。所谓“非专业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诠释:首先,从工作量看,班主任要担任和其他教师相等量的文化课的教学才算满足工作量,他们一方面要在文化课教学方面与同学科教师竞争,另一方面又要负责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精力分配可想而知;其次,从专业知识看,小学班主任一般由语文老师担任,中学则各科老师兼任班主任的都有,他们一般不具备德育专业知识,要求他们提高班主任德育质量比较困难;最后,从申报职称看,现在设立了德育职称系列,但绝大多数班主任的意向还是申报自己所教的学科,他们从自己专业知识和工作量比重考虑,认为向学科发展更为有利,对做好德育工作缺乏成就期望。
二、明确新形势下的德育目标,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
1.彻底转变旧的教育思想。
2.促使传授知识与怎样做人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3.努力使德育途径、德育评价、非智力因素培养有所突破创新。
4.提高领导者德育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只有以上几点,以此体现德育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三、建立自主管理模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革新教育观念,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推行班级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
四、构造有序的德育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1.构造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学校的领导者,尤其是校长。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的决策作用。
2.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贯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关键在于教育者,尤其教师。在学校德育中,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做到“忠心献给事业,爱心献给学生,放心献给家长,诚心献给同志,专心留给自己”,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真正做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3.建设高标准的学校,除有高素质的领导、教师外,其落脚点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有序的德育教育体系,保证各个阶段德育内容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完整性。
五、建立有效的德育运行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1.建立德育导向机制。一是目标导向,要依据经济建设人才所需及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不断强化德育目标,使德育工作能在可操作的运行中,达到不同层次目标要求。二是法规导向,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从教。三是政策导向,要依据党的大政方针对教育的要求,制定适于本地区、本部门德育工作的各项政策。
2.建立德育保障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策》《中小学德育工作章程》的要求,不断开拓德育工作新途径,制定新时期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及实施措施,并在组织上、时间上、物资上提供保障。
3.建立德育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建立德育竞争机制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深挖德育工作的各种潜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创设竞争环境,营造氛围,及时发现、培养、树立典型,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4.建立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学校办得好坏,应把德育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要把班级德育工作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有严密的考核制度,形成师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氛围。由以往的教师管理班级转变为师生共同管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5.建立广泛的德育社会参与机制。德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它不是教育部门自身所能完成的,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努力与配合,形成广泛的教育网,共同抓好德育工作,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6.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机制。学校好坏,应以教育思想、德育质量、管理水平、德育效果等综合指标来评价;要以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来评价教育工作;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的充分发展来全面评价学生。
总之,通过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德育运行机制的建立,进一步突出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促进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