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通过平时的习作指导浅谈了几点做法。
关键词:创新精神;习作指导;质疑;想象;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題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习作尤为重要,因为它既可以让学生写出有别于千篇一律的文章,又能逐步培养创新型的世纪人才。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现就平时的习作指导浅谈几点做法。
一、质疑求异
“创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起于疑,质疑是学生思维的体现,是好奇心、求知欲的流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由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索的求知欲,引发各种质疑的冲动。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的教学大楼,我让一部分学生从正面观察,另一部分学生从侧面观察,然后写下观察所获,注意写出建筑物的特点。学生很是积极,马上按小组分成两部分,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之后我把两组中有代表性的观察所获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再进行交流。学生看了不同的观察结果,顿觉疑惑,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教学大楼明明是又宽又高,顶层还有两个亭子,有的说确实是又长又高,顶层只有一个亭子。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再讨论,一会儿工夫,好多小手又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了。”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原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教师适时点拨小结:观察事物的位置不同,所得也就不一样。比如,有一次对《发生在社区的事》这一命题的选材,大家对班上某一学生所选的事件就展开了激烈的质疑。大部分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事,而这位学生则是选一件他们社区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即楼上一位大妈把洗菜的水往楼下倒,淋到了楼下路过的人。当学生对这一问题争执不下时,教师根据实情,予以点拨,再让学生明辨是非,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此事可以写,因为它有警示及教育意义。
二、想象求异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但想象又是一种抽象思维,习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借助文本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方法。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感召下,依据课文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想象,丰富内涵,体验情境,其结果亦不尽其然,效果却可谓事半功倍。例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是怎样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的。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两个眼珠子不停地转动。于是,有的说:春天到了,和风吹拂,大地复苏了;有的说:春天来了,细雨如丝,水分充足,万物勃发;有的说:……
三、拓展求异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拓展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那么习作指导过程中,怎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拓展课文的故事情节
教科书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拓展情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莲叶青青》这篇课文,讲老奶奶毫不犹豫地剪下心爱的荷叶为小孩治病的动人一幕,可让学生以《剪下荷叶之后》为题进行练笔等。
2.拓展创新思维的路子
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的圈子,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我想,逆向思维是一条好路子。如,写《我们这一家》,很多学生很可能会写家庭和睦幸福等。如果逆向写父母相互吵嘴,小作者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的愿望或家里的不幸和波折,这就富有创新性,跳出雷同的圈子了。
标新、立异和思变孕育着创新之苗子,而不断训练指导则有助于养成创新思维之习惯。长此以往,无形中一种创新的念想就根植于学生之中,一个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会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王峥.语文创新教育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吕意明,男,1957年9月出生,中专,就职于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