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建聋生社会化教育网络

2014-11-22 18:48武亚楠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社会教育聋生

摘 要:社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或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聋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融入主流社会已是必然。谈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整合教育元素,构建聋生社会化教育网络,促进在校聋生的社会性发展,最后得出只有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三者紧密联系,形成教育网络,才能真正实现聋生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聋生;社会教育;社会性发展

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战略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已成为现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聋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融入主流社会已是必然。作为在聋校从教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整合教育元素,构建聋生社会化教育网络,促进在校聋生的社会性发展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学校应广泛宣传呼吁,以求得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呼吁行政部门、高校、专业研究部门以及社会给聋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例如,可以邀请大学生来校实践,与聋生联谊;也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与爱心单位结为帮扶单位,开展帮扶活动;这样学校学生得到了关心与帮助,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2.学校在学生社会教育中处于枢纽与核心地位,因此,还应呼吁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改革关于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其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并赋予一定的权重

例如,聋校学生的升学与考核都应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3.学校还应呼吁政府切实履行其相应的职责,保障学生社会教育有效、顺利开展

二、学校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聋生由于听力受损,造成他们个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等综合素质低下,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偏低,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学习、理解、运用的能力较差;自主获取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学校要完善聋生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组织引导聋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入社会,能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引导聋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认知。

1.重视生活领域中社会性教育元素的整合利用

聋生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是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积累的,是将认识纳入他整个经验体系中去的过程,是充分利用生活中随机、灵活、自然的教育元素进行教育的过程。聋生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离不开生活。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在聋校,大部分聋生都是寄宿制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发展聋生的社会性。比如说,与教师早晚的问候与道别,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应该如何做,等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出操、排队就餐、升旗、争夺流动红旗、参与学校举行的活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规则、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2.要将法制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教育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学好法,用好法。不仅需要人们“规规矩矩”,还需要人们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现在聋人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聋生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要使聋人青少年了解自身的法定权利,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权益,明白自己的义务,了解法治的精神和理念。例如,可以让聋生参加法制报告会,通过耳闻目见,切身感受和学习法律知识;参观看守所、依法维权等为聋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提供实践场所。

3.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社会化教育中

在聋校,思想品德教育课要教会学生平常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教会聋生做一个尊重生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人,要求他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及社会公德,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

4.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在全国相当大一部分聋校仍使用1995年人教版实验教材,这个版本的教材已严重缺乏时代感和特殊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数据的使用都远远脱离了现实生活,使聋生学不致用,更谈不上知识的更新。因此,聋校应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删除过时、老套的教材内容,依据《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本着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补充新鲜的与时俱进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供老师上课选用。如,语文课应以培养聋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聋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社会性教育总目标。数学课则应使学生初步懂得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社会,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使聋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学校应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发展学生社会性的重要环节,而聋校一般都是寄宿制学校,通常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听障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应针对聋生的特点开展服务社会和体验自然的活动,如与健听学校联谊、社会考察、参观、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以此来丰富聋生的在校生活,使聋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帮助聋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让聋生切实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受益。

6.充分发挥校共青团对青少年聋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校共青团应深化青少年聋生志愿服务,以青少年志愿服务为抓手,构建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从而使其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学校应多渠道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开阔聋生视野

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报刊、电视、展览、科技馆、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提升聋生的能力和素质,还可以丰富聋生的课外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学校的学科课程资源,不断扩充学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从资源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聋生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提高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电视、网络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普及社会教育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电视、网络进行科学学习。同时,学校也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科技馆、少年宫、工厂、农村、科研单位等,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这样的参观往往具有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多种功能。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教育对青少年聋生的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要加强社会教育,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注重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1.优化家教环境,充分发挥家校“教育联盟”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是最有影响力的个体社会化的塑造者和调节者,个体从家庭中学习到的交往模式是其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修养等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在聋校学生家长教育水平有限、与聋生缺乏沟通的现实面前(大部分聋生家长因为不懂“中国手语”,只懂简单的土手语,所以与孩子的沟通大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学校可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教咨询、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帮助家长提高修养,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作用,促成良好家庭教育的形成以及和谐、一致的家校“教育联盟”。

2.学校应优化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如,进行功能性社区康复,补偿缺陷,保证聋生的社区身心健康;社区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学校和聋生的特殊需要;提供精神和物质援助,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开展社区支持性就业服务等。

综上所述,只有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三者紧密联系,形成立体化教育网络,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聋生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周志英.特殊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申仁洪.全纳性学习环境的生态化建构.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作者简介:武亚楠,女,1982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蒙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聋生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发展社会教育聋生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