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印 游杰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需要国内培育出具备了精湛的专业技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就业市场青睐的实用型金融人才。以国内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培养目标,对国内大学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措施,从而培育出懂外语、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1金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行业也加快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增多的金融行业人士重视学习和掌握金融英语。然而从高校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1.1课程设置重读写而轻听说
从当前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只安排了精读课和听力课,未合理设置写作课及口语课。注重听力轻视口语的现象导致了尴尬的“哑吧英语”。从长远来看,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在持续增多,英语的听说能力将会排在首位。
1.2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掌握金融英语提供有力的工具。绝大部分英语教师还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迫、传输超过了引导以及启发。单调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严重的挫伤,造成了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综合英语能力。
1.3教材选择困难,质量参差不齐
教材能够对教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绝大部分金融英语教材有着较大的难度,知识点非常零散,不具备较强的连贯性,结构也是散乱零星的,所包括的知识面非常小,注释较少,或者是不存在注释。部分教材的编写者没有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绝大部分金融英语教材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不注重操作应用性,金融理论没有紧密地结合金融实务。
2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三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提升金融英语的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好地获取和传递金融信息,借助英语来处理相关业务,培育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1以金融专业为核心设置相关课程,注重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从金融专业课来看,要以金融行业为中心,覆盖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领域,要注重一个“活”字,以此为核心来增强学生的金融英语能力。在此过程中,专业课要能够第一时间将金融系统的形势变化反映出来,表现出较强的超前性以及预见性。在安排课程次序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金融英语安排在金融专业课程后面。要开设专业实践课,强化和理论教学相匹配的模拟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更好地积累实践经验。
2.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2.2.1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是互动式教学的关键特征之一,要借助师生双向交流,尽可能地将双方的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激发出来,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学生积极地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出来,让他们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习目标。
2.2.2 情景模拟教学。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事先确定教学内容,模拟场景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借助角色扮演进行实践,提升学生参与情境教学的积极性。从此种教学方法来看,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增强学生综合运用金融英语的能力。
2.2.3双语教学。在金融英语中使用双语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能够适应纯英语环境下的表达、思维方式。其次,双语教学能够弥补学生缺乏英语听力练习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讲解是学生们练习听力的最好机会。双语教学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所学单词的记忆、理解与运用。
2.3注重教材编写质量,以英文为载体,以金融为中心
2.3.1教材的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深入性。金融英语要具备较广的覆盖面,而且还要合理地搭建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有清楚逻辑的有机整体。眼下很多金融英语教材不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很多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所编著的金融英语教材中,通常都是从国外的报刊和书籍报刊中选择部分文章,在组合过程中显得非常松散。因此,要认真编撰金融英语教材,使得它具备较强的系统性,能够对地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出全面深入的介绍。
2.3.2教材的语言具备规范性和统一性,而且呈现出一定难度。从国内金融英语类教材来看,通常都是从国外的报刊和图书报刊选择相关内容,不少教材的编者较多,难以统一各章节的难度和语言风格,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内容。在判断金融英语教材方面,语言要体现出规范性和标准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
3结语
在培养金融英语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相关教师在金融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地分析上述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培育出综合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素萍.金融英语阅读教程[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李思明.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