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伟
【摘 要】近年来,关于禁止体罚的条文不断完善,但体罚教育的事件却屡禁不止,此类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产生体罚教育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指出体罚是师者功利心强,性格粗暴,对学生要求苛刻,缺乏理解、忍耐和爱心所致。得出要彻底走出体罚误区,关键是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应该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
【关键词】体罚;平常心;内省;爱心
体罚教育不仅违反师德,而且触犯法律。尽管如此,体罚学生事件还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教师如何走出体罚误区呢?现就我个人的经历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淡定,保持平常心
多数体罚事件,不是学生思想道德问题,而是学习成绩、知识掌握不如教师所愿。影响了教师的评优选先和表彰奖励。与其埋怨评价机制有弊病,教师不得已而为之,还不如说教师心态有问题,是教师功利心太强。若是教师淡泊名利,以平常心对待奖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怎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如意就罚站、罚写,甚至采取其他非常规手段,强迫学生呢?
二、少一份粗暴,多一份耐心,练就忍耐心
学生犯了错误,要耐心教导,细心指正。不要学生一出错,就大动肝火,大发雷霆,动怒动粗。这不但影响师生感情,而且关乎个人声誉和形象。比如,有一回,一个学生看着写错了字,我先在黑板上示范纠正,然后让他改正。这时他说:“老师,还是你把我们好,如果是数学老师,挨打是少不了的。”接着学生们就七嘴八舌的边说边指手画脚的再现数学老师体罚某某学生的情景。当时,数学老师给我以前不错的形象忽然坍塌了。我想,学生是很好的宣传者,他们肯定会把这样的事添油加醋的告诉家长和亲朋好友,那周围的人又会怎样评价和看待这位教师呢?如果当事教师知道了这些,会如何想呢?他还敢体罚学生吗?此事提醒我们,遇事千万不可头脑发热,心要热,脑要冷,头脑发热,粗暴体罚只能暴露出我们粗俗、可恶的一面。这样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而不是我们所要的威信。
三、少一份苛刻,多一份包容,常怀宽容之心
师者首先要明白,教育是让学生健康成长,没必要制定苛刻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不让他们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无法容忍,这是自己不够豁达。也不符合教育目的。
学生犯了错误,应该理解、包容,因为人无完人,十个指头有长短。大人们都会常犯错,何况是孩子。贪玩、懒惰,都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因为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耿耿于怀。容许学生犯错,理解他们出错,不然怎么说他们是孩子呢?他们是受教育者呢?如果他们不犯错,我们又教育什么呢?
四、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自省,不乏内省之心
当学生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有反差时,不要一味的抱怨学生不懂事、不听话、不上进等,要设身处地、移形换位、将心比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你就会多一份理解,豁然释怀,不再抱怨,不再庸人自扰。或许我们的抱怨是因为恨铁不成钢,亦或许我们抱怨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这些都是教师的错。铁就是铁,拿铁当钢,是我们的无知,想法是好的,但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硬要把铁当钢使用,那只会毁了铁。学生个性有差异,社会也需要各种人才,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成长也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需求。若教师能经常这样反省,就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何来抱怨?
五、少一份严厉,多一份关爱,不失关爱之心
教师教育学生是职责,不闻不问是失职。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在平等,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关爱之心,亲切之语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起心灵的触动,千万不要轻则冷嘲热讽,重则罚站挨揍。对犯错的孩子要有同情心,不歧视,不冷漠要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严厉粗暴的体罚,不但摧残孩子身心,而且恶化师生关系,只要心中充满爱,体罚不会来。
六、结语
我认为,体罚教育是“堵”,就算起作用,也只是暂时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做好“疏导”,这才是长远有效的科学方法。疏导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将规定的师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行,将条文的禁令转化为内心的需求,发自内心的不忍体罚,而不是不敢体罚。以豁达,不计得失;沉稳,戒骄戒躁;宽容,忍让谦和;热情,博爱慈善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送给各位同仁两句话:身教胜于言教,为人师表牢记于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循序渐进,戒骄戒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