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
【摘 要】赫索格与方鸿渐是贝娄与钱钟书代表作中的人物,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贝娄和钱钟书都是20世纪的作家,他们有着类似的人生体验,但是,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赫索格与方鸿渐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他们都在迷惘与失落中进行探寻,本文主要对比赫索格与方鸿渐的形象。
【关键词】赫索格;方鸿渐;形象对比
贝娄与钱钟书都是20世纪的文学大师,背景类似,他们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不同的背景下对人生意义、精神认知、人类出路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这从赫索格与方鸿渐两个人物形象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从文化角度分析赫索格与方鸿渐的形象可以有效开拓我们的视野。
一、赫索格与方鸿渐的相似之处
1.赫索格与方鸿渐的彷徨与孤独
赫索格与方鸿渐都是当时社会的“反英雄”,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彷徨与孤独,他们一方面怀疑人生,心灵上有着极大的酸楚,赫索格追求理性、知识与人道主义,但是这些都无法让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于是,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自我本质危机”,成为一个“晃来晃去的人”。
方鸿渐则从始到终都不知道自己在努力是为了什么,即使自己有计划、有理想,但是都会失败,他的人生就是在茫然中度过,他缺乏改变自我的力量。
赫索格与方鸿渐都不满足现状,但是又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他们人生是孤独的,没有前途、没有目的。
2.赫索格与方鸿渐对自我本质的违背
赫索格忠于自己的信念,但是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与妻子的离去之后,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弱点,开始怀疑自己坚信的理想,不知道如何前进。
方鸿渐一直以来都在围城中进进出出,他满怀希望来选择人生,但是往往被无所谓的理由干扰,只能够违背自己原本的意愿来前进,即使这样,方鸿渐也选择安然接受,这种违背自我构建成方鸿渐人生的主旋律。赫索格与方鸿渐在社会的影响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自我,他们没有激情,只能够随波逐流。
3.赫索格与方鸿渐的社会文化批判性
文化批判是各个国家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赫索格与方鸿渐是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可以从自身的困境为出发点,对当时社会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他们虽然没有悲悯无畏的精神,但是他们会通过日常言行、内心独白等方式阐述自身对于经济、政治、生活、爱情、道德、学术、看法的感受。
二、赫索格与方鸿渐形象上的差异
1.应对困境的方式不同
赫索格在产生精神危机后,没有一味的绝望与沉沦,而是在生活中进行自我磨练,重新来认识社会、人性与自我,他希望可以在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上获取到平衡,即使面对困境,还是有追求生活的希望。
方鸿渐的人生是一个消极逃避的过程,他在面对自己的精神危机与社会精神时,失去了应有的热情、信仰与力量,他迷茫、怯懦、盲目,因此,方鸿渐的失败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更加是精神的失败,悲观色彩浓厚。
2.人生信念的不同
赫索格在经历了人生的打击后,就开始思考人生根源,在颓废中获取到心灵的希望与安逸,这正是由于他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赫索格有着锐利的眼光、敏感的思想,他不甘心生活在困顿中,希望取得生活的和谐,他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而是站在全人类角度来分析问题,在这种责任感中找到改变自己的动力,获取到了尊严与生存的价值。
方鸿渐的人生是虚无、飘渺的,在特定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背景下,他不明就里,但是也不甘于随波逐流,在生活过程中他经受了碰撞、屡屡碰壁,他有着美好的理想,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称心的结局。最后,方鸿渐将徒劳、虚无、悲观当做自己的领悟,他没有进取精神、人生信念与责任心,更不会为了自己的理想来行动,在理想与现实出现冲突时,他都会以一个不能理喻的思想来总结经验。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出一个人生失败者,他的人生面临着一座座的围城,在面临痛苦时,总是以消极悲观的情绪来面对,这只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的消极悲观思想,因此,方鸿渐只能够过着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与没有目的的生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贝娄和钱钟书都是20世纪的作家,他们有着类似的人生体验,他们创造出来的赫索格与方鸿渐表现出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共性,但是,他们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赫索格与方鸿渐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赫索格行为积极,而方鸿渐虽然心怀理想,但是只会随遇而安,这两个人物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因此,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王明科.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03)
[2]王屹.论赫索格的异化—对《赫索格》中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陈丽茹.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中赫索格精神成熟历程的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纪艳.鲁迅与索尔·贝娄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