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未珍
【摘 要】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对初中三年内容进行整理、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解题思想方法的过程。因此,如何采取针对性复习,提高每堂课的复习效率是所有九年级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复习;有效教学
众所周知,身体要补充营养不在于补的量的多少,补得其法才是关键,课堂也是如此。再经典的例题若没有学生“欣赏”,再精彩的课堂若没有学生“入戏”,一切都是白搭。课堂上教师只能是出谋划策的编导,而学生应该是数学课堂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演,应该由他们来主导这场“戏”。而眼下的九年级数学复习中教师大多想通过解题教学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很多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需要学生自己对题目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往往不是多讲几个题目就能解决的,虽然不少学生题目做了很多,但能力得不到提升,往往换个形式就又无从下手了,显然,这样的复习思路存在很大的不足。
一、九年级数学复习课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着眼,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一本书,讲与练——形式过于单一。中考复习前,教师总会选择一本复习用书供学生学习用。每天上课时老师就手捧复习书,按照复习用书的内容安排,上课教师讲解例题,课后学生完成练习,接着教师再从学生的错误中选题讲解,学生再做习题巩固,周而复始地讲与练,没有了新授课的情景引入、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单刀直入的实战演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2)抢时间,赶进度——缺少全面关注。教师往往会制定复习计划,安排两轮以上的复习,以时间定内容,力求多讲多练。所以在九年级的复习课堂上,已经没有了学生积极地发言和踊跃地表现,有的只是学生呆若木鸡的表情,抑或是昏昏欲睡的神态。教师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总是满堂灌,一个压轴题的过程往往是满满一黑板,不少学生思路跟不上,只能望“题”兴叹,这真是难为了老师,也累苦了学生。
另一方面,从接受过程以及学习心理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足:
(1)只求表面——不求问题实质。学生对待习题总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粗略浏览就下结论。例如:“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求的值。”学生马上根据,解得,而不去思考一元二次方程还要满足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这个隐含条件。
(2)浅尝辄止——思考没有深度。学生做题都是凭经验想当然得出结果,不作深入思考。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都满足方程,求此三角形的周长。”很多学生的答案是10,而实际上还有6和12。这里主要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方程的解和三角形的边长满足方程的对应关系发生“缺链”,从而导致漏解现象,对此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却收效甚微。
(3)思维紊乱——分析缺乏条理。学生做证明题总是条件结论一把抓,表达缺乏条理。例如:“要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结论,就必须先写明两个条件:①直角三角形;②斜边上的中线,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而一些学生在证明过程的书写中不是滥用条件乱下结论,就是漏写条件跳跃思维。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设计精辟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课异构的不同效应。在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时,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是重点。一般案例:开门见山,教师先列表对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归纳,此法尽管目标明确条理清楚,但却略显苍白,听者枯燥乏味。优秀案例:教师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一组顶点处撕成两半,要求学生根据残缺的纸片设计一个补全方案。
2.依仗个人魅力,调动学生内驱力
这是一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的名师课堂展示中的情景:那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东北老师,由于借班上课与学生是第一次见面,一上课老师就开上了玩笑:“看下面好多同学都在笑,是不是因为老师长得胖啊?那有谁能猜出老师的体重呢,看看谁的眼力好,估得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抱着积极的态度,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讨论进入正题,一切都感觉水到渠成。
3.例题筛选探究,促进知识生成延伸
教师在筛选例题时要做到:一是要有层次性,既注重基础性,还注重综合性;二是要有典型性,既要考虑到知识覆盖面广,又要紧密联系教材重点内容,更要抓住书上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引申,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推陈出新;三是要注重开放探索性,还应该选择一些探究性习题,让学生通过对开放性习题的探索,学会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的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时刻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作出答案或结论之前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归纳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的有效学习,学一题而会一类,进而懂一片,从而解放教师和学生,彻底告别题海苦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