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薇
摘要:本文从学前教育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等问题。通过对《乐理》这门课程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探讨,从改变语言、联系实践、整合内容、加强学科联系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乐理》课程 幼师 兴趣点 教学课堂
对于我们学校学前教育系的大部分同学来说,提到《乐理》就会让她们感到比较紧张。因为这是一门相对陌生而又较为复杂的科目。对于很多进校“零基础”的同学来说,不得不是一种学习上的挑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教的学生往往会存在以下三类情况:第一种,上课听的津津有味,对于所讲的知识能够迅速地在内心消化,并更够很好地和钢琴、视唱等课程相结合,这一类占极少数。第二种,上课认真,能够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作业认真完成,学习乐理与学习“文化课”感觉相似,这一类同学比较多。第三种,不知为何要学习《乐理》,思想不集中,容易走神,对于老师上课的内容无法理解,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一类同学也有小部分。那么,像大部分“文化课”一样学习《乐理》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像第一类学生那样真正地学习《乐理》这门学科,如何帮助第三类学生找到学习《乐理》的兴趣点,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我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乐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校四年期间,前两年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包括音符、节奏、音程、调式调性等。第三年进行简易和声和即兴伴奏法的学习,第四年则是创编简单的幼儿歌曲,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一进校的时候,我们把乐理和钢琴、视唱等学科同步进行学习的原因在于她们在进校前大多音乐知识技能基础薄弱,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视唱、钢琴、声乐时,会感觉到举步维艰。因为不懂识谱。那么这时候,乐理这门课就成了音乐各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正如其字面意思,乐理成为了理论色彩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基本乐理的学习,能够在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进行乐理学习的目的所在。
作为一名乐理教师,我常常在想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乐理,如何能够让她们把所学的乐理知识运用到其他音乐学科中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一、巧用语言
乐理之所以难学,主要是在于学生认为它不像声乐、钢琴等技能类课程那么容易理解,反而带来的是素未谋面的专业名词的堆积。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深入浅出”,以简明而形象的话语来表述,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例如,我在讲“大调式和小调式”时,学生对“关系大小调”的计算方法并不明确,我给她们举了一个例子:把大调式比作为哥哥,小调式比作为妹妹,哥哥比妹妹大三岁,这样一来,关系大小调之间相差大三度就很容易记住并加以应用了。并且,同时还可以强调像哥哥一样的积极明朗的性格就是大调式的调性色彩,而妹妹柔和忧郁的性格就像是小调式的调性色彩,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对旧知识加以巩固,因此,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较为透彻。
二、重视实践
现代的教学课堂与传统型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得以反思和实践的机会。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节奏与节拍”这一内容时,我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利用她们熟悉的儿歌来进行即兴的节奏和节拍的改编,当学生在讨论、在创编、在评价时,实际上已经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整合内容
在学习乐理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这时候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这样才能降低基础薄弱的学生乐理学习的恐惧心理。例如,在给大家介绍“七和弦”的时候,我首先从三和弦进行引入,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七和弦的种类繁多,且有很多在实际应用的比较少见,所以我把其内容进行了整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常见的四种形式,并重点讲解了“属七和弦”和“导七和弦”的结构和色彩,为下一阶段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加强与其他音乐类学科的联系
在学习乐理的同时,学生还会同时学习钢琴、声乐等多门音乐课程的学习。这时,我们需要对她们的这些学科进行跟踪研究,并把它们作为例子在乐理课堂上加以讲解,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并强化乐理这门课程对其他音乐课程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例如在第一节课“认识五线谱”上,我会把她们钢琴课上所学的曲子作为谱例,对其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自然而有效地迁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