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同步:清华附小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项目探索

2014-11-17 17:20窦桂梅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18期
关键词:清华国际化足球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前身是建于1915年的成志学校,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清华附小以其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宁静美丽的校园环境、富于书卷气的育人氛围,成为学生们宜居宜学的乐园。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学校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尝试的脚步。

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清华附小教育国际化的探索

(一)历史的责任

1911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立了这所留美预备学堂,可以说历史在清华人身上烙下了被迫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印迹。历史的使命也造就了清华人发奋图强、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近30名学子后来返回祖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的经验也警示着清华人,与其被动卷入不如主动融入世界,与其被迫选择不如积极探索。

清华附小和清华大学血脉相连,荣辱与共。清华附小教育学生拥有“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的高尚情操,提出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清华附小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清华少年。

(二)现实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借鉴世界有益经验成为国家方方面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代代清华人都把拥有国际视野,将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大学中的小学,清华园中的清华附小也有着与大学相匹配的办学追求。开阔视野,借鉴国际优秀办学经验成为清华附小办学的必然选择。

作为教职工子弟的附属学校,清华附小有着独特的家长和学生样态。国际化的视野与经历成为清华附小家长与学生的显著标识。独特的教育对象必然会催生独特的教育形态,清华附小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也是现实教学的必然选择。

2012年,清华附小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首批“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的实验学校。清华附小以项目带动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梳理自身的办学经验,为中小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与世界同步:

清华附小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国际化作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是上至国家决策,下至平民生活的重要话语。那么,清华附小的教育国际化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与其他领域、其他学校的国际化有何不同?清华附小经过探索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国际化不是西方化,国际化也不是举办国际学校,而是立足民族之根,走出民族特色,让学生拥有普世价值观,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一)国际化起始于坚守民族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勉励师生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教育国际化需要建立在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但民族文化不是一座静止的山,而是一条流动的河,需要发展,需要交流,需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弘扬。

(二)国际化落脚在增强民族认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可见,教育国际化首先要了解国际教育形式,认同教育国际化,最终形成与大国地位相适宜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让我们的学生与世界人才比肩而立,与国际同行,与世界同步。学校参与国际教育的过程也是以世界的眼光远眺民族文化的过程,更是不断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过程。

中华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做人之本。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对本民族文化保持认同,还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风貌。清华附小立足于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化视野的现代人;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感的现代学生,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三、理念引领:清华附小课程整体架构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达到一流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必然要设置国际化的课程。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附小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总体规划。

(一)确立育人目标

清华附小秉承“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在学生的样态上体现为健康、阳光、乐学的育人目标,为学生打下身体、精神和学习的底子。在课程层面上,将目标描述为“十个一”的课程目标: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二)构建“1+X 课程”体系

沿着“十个一”课程目标的思路,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1+X 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强调回到基础,即优化整合后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底线。

“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X”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X”一是体现学校个性化的课程,沿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展开;二是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如对特殊学生的呵护——种子课程及学生自创课程等。endprint

(三)设置适宜的课程组织形式

恰当的课程内容,需要适宜的课程组织形式加以配合,为此,学校调整了课时结构,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弹性化的灵活多变的课程组织形式。在保证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基础课时35 分钟”“大课时60 分钟”“创新与实践90 分钟”以及“小课时10~20分钟”。

清华附小在保证国家规定的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凸显体育、母语及创新实践的特色。比如,“母语学习”课时安排在每天清晨和记忆的黄金时段。周五下午设立的“创新与实践90分钟”专用课时,为整段时间的创新与实际活动提供保障。

四、三大亮点:清华附小特色国际化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求人们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创新思维。这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2013年9月全面启动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比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此外,健康的体魄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经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综合体质排名落后于日本、韩国。上海市的学生们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学生除了基础知识扎实、善于间接学习之外,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具体环境,否则就是昙花一现。面对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清华附小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呈现出了体育健康课程、书香阅读课程与创新实践课程的三大特色。

(一)体育健康课程

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塑造人们健康的体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体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促进身体发育、强健体魄和发挥劳逸结合的功能。正如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清华大学体育部原主任马约翰先生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书中所说,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清华附小在继承马约翰先生体育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切实发挥体育对于人的最大功效。

1.体育“三个一”课程设置

清华附小的体育“1+X课程”,秉持了“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原则,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倡议。

第一个“一”: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五节体育课,其中三节课上国家规定的课程,在一节60分钟的大课上开展足球专项训练,以此来促进学校品牌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还有一节体育自选课程。

第二个“一”: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一次晨练微课堂。晨练微课堂从早晨入校开始,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健身大课间时长为45分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到操场不同的健身区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练习专门的运动项目。

第三个“一”:每个学生有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如轮滑、板球、棒球、篮球、健美操、足球等。在同一时间内,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个人爱好组成新的班级,体育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特长执教相应的项目。

2.足球特色课程

足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性运动。 2014年正值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举办之年,这为我国体育教育带来了更深刻的反思。清华附小在学校普及足球运动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足球运动员,而是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足球运动的技能和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足球运动需要运动员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因此,清华附小普及足球运动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小足球大合作

足球虽小,却如同纽带一样,将热爱这项运动的组织与人员都连接到清华附小的体育课程之中,真正实现了小足球大合作。国足、英超、北京国安、广州恒大等代表队或俱乐部都曾先后来到清华附小,和同学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北京国安青少年足球青训基地、恒大足球学校都与清华附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国足球“金哨”孙葆洁执法清华附小足球联赛;等等。这些组织或个人以自己对足球的热情影响着清华附小的学生们。

清华附小连续三年开展了“马约翰杯”足球联赛,每届联赛有40个班级参加,共有男女80支足球队,60天内600人次参与比赛。此外,全校师生都要观看比赛,真正做到全校覆盖,全员参与。在比赛中运动员配合默契,啦啦队、后勤同学积极配合。于是,小足球也促进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大合作。

(2)小足球大文化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清华附小也举办了自己的足球“世界杯”。学校的教学班代表世界杯的决赛球队表演了运动会的入场式。从喊着“五星巴西,桑巴荣耀”的“巴西队”开始到挪威及哥斯达黎加大使的助威,全面呈现了“世界杯”的盛况,这些精彩表演展现了学生们对各个国家多元文化的理解。

小足球在清华附小全面开花,清华附小普及的既是足球的知识与规则,更是对足球的热情和精神:对对手的尊重,对队友的感恩,对规则的敬畏,对坚持的感悟。清华附小在小足球中渗透了多元化的大文化。

3.从足球拓展开来

由足球延伸开来,学校还有健美操、轮滑、乒乓球、板球、棒球、篮球、冰球等体育项目。在“有趣、出汗、安全、技能”四大原则的倡导下,体育成为了生命的核心。真可谓是小球推动大球,清华附小的学生可以与全世界的学生们在同一个平台上竞技。

(二)经典阅读课程

书籍是承载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画卷,它用优美的语言与博大的精神境界,滋养着儿童,这既为儿童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教育做好了准备,又为儿童道德情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琅琅书声,朗朗乾坤,带领孩子阅读,是花的事业,是根的工程。儿童在阅读中可以发现世界、与世界对话。因此,带领孩子阅读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endprint

1.以阅读发现世界

孩童的成长就是不断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是儿童在经验之外最重要的认知途径,这些间接的经验可以让发现穿越时间、跨越地域。

清华附小的每日清晨,每一间教室都会响起琅琅书声。诵读的内容,主要是经典古诗文、蒙学经典、古文、儿童诗和现代诗。清华附小每学期要求学生背诵古诗20首、儿童诗或现代诗10首、古文或蒙学经典10则。学校在推荐的必读和选读书目中,要求学生每学期必读3本,选读10本中的6本,这些书籍涉及民族文化和世界经典,涵盖了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触手可及之处,皆有书可读。学校要求学生在六年内积累诗词文赋500篇,完整阅读的书超过250本,而且“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如同体育无国界一样,阅读也无国界。学生在书里走了无数个来回,自是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他们环顾了生活的周遭,发现了世界的不同,于是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2.以阅读对话世界

书籍是一个载体,以它为中枢,作家、插画家、出版团队、读者、教师、阅读推广人、阅读教育专家等多方的力量都因为阅读汇聚到了清华附小,首届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也由清华附小发起。

以阅读与国内外作家、插画家对话:台湾的杨茂秀、方素珍,以及大陆的曹文轩、格非带着他们的作品和创作经历来到清华附小与师生对话。

以阅读与国内外阅读教学专家对话: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美国课程专家威廉F.派纳、美国儿童阅读理论专家阿里达、台湾儿童文学专家林文宝等专家先后来到了清华附小开办讲座。

以阅读与国内外学校教师对话:美国芬顿特许公立学校的教师与清华附小的教师们现场进行交流;清华附小的师生们也走出了国门,亲身在美国的学校度过了数周,体会了不一样的课堂氛围。

因为阅读,清华附小的师生们具有了国际视野,可以与世界对话;也因为阅读,清华附小的师生们可以反观自身文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认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亲近母语的重要性,做有“根”的人的重要性。

(三)创新实践课程

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体会到,我们不缺少复制者、模仿者,而是缺少开拓者、创新者。作为动力的源泉,“创新”实际就是创新人才思维的产物。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型人才,其发展源泉就会枯竭。清华附小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代表,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必须要有担当。我们必须在教育上为学生从小种下创新的种子,待其发芽、开花,从而为他们能够结出创新之果奠定基础。

1.头脑创新思维竞赛课程

人们如果在小学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引导,创新能力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理论知识的不断增加而逐渐衰弱。清华附小设立头脑创新思维竞赛(Destination Imagination,DI)这项国际性的教育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判断性的、有创意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学习与应用创意问题、解决方法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参与者各方面特长以及天赋的挖掘。通过该课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提高了综合素质和整体意识。

清华附小于2013年荣获了亚太地区头脑创新思维竞赛一等奖,进而入围全球头脑创新思维竞赛全球总决赛。2014年5月,清华附小的学生们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参加全球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约3万名学生同场竞技,荣获世界第18名。

头脑创新思维竞赛,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旨在培养三个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创意、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该竞赛的活动形式是由学生组成5~7人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合作,通过研究和设计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解决方案,在比赛中展示成果。除了比赛本身以外,学生们还可以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各国的文化,以及参加各种派对,在活动中尽情地释放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2.戏剧课程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语文、音乐、美术、书法、形体等多门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载体。在戏剧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与教师一起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探讨舞台表现,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走进社会,学生们还获得了更大的讨论和了解社会问题的空间。

相对于独唱、舞蹈等艺术活动,戏剧是一门适宜于大多数人参与的艺术活动,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绝大多数参与者可以从戏剧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它也是一种最好的自我教育的方式。

基于清华附小“1+X课程”育人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戏剧就是最好的载体。清华附小戏剧课程贯彻“全员参与、全面评价、班班有剧、人人担当”的指导思想。戏剧课程的开展落实在“三大阵地、一大平台”上。“三大阵地”即艺术与审美常规课、每月一次的创新实践课、校戏剧团活动课。其中,艺术与审美常规课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形体各35分钟小课时和60分钟大课时,由各科教师负责组织教学;每月一次的创新实践课为60分钟的大课时,由艺术组老师整合内容,集体教学;校戏剧团活动课是每周三节的课外教学,合计170分钟,由校长任团长、专门教师负责。所谓“一大平台”,即戏剧展演,细分为班级戏剧展演、年段戏剧展演和校级戏剧展演。

我们相信,满足人性需要的艺术,满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清华附小将戏剧课程的研发作为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戏剧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变化,感受到了他们收获的点滴,所以,课程因戏剧而精彩,学生因戏剧而创造,学校因戏剧而成长。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曾说过:“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只有参与国际创新,方能与世界同步。创新是中国崛起的象征,从嫦娥奔月到四大发明,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创新的步伐,崛起中的中国更需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基础教育国际化要大有作为,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国际视野。过去我们是站在国内看世界,现在我们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国家,并思考它该如何发展。教育国际化的改变正在上演,清华附小也将在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路上继续前进。

编辑 张金晓 潘雅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华国际化足球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Notes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