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反思

2014-11-17 07:17孟倩
关键词:目的暴力革命

孟倩

摘 要:无数次实践证明革命在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使我们不得不对革命进行反思。而对革命的反思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手段即暴力革命的反思,另一个是对于革命目的的反思。《日瓦戈医生》是对于革命手段的反思,《双城记》则是对于革命目的的反思。对于革命进程中的暴力、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将对历史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革命;暴力;目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79-02

沧桑历史,历史的洪流夹杂着个体与集体滚滚向前。而促进历史不断前行的不可磨灭的力量就是革命。人类已用无数次实验证明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勃洛克认为人们“力图使一切变得崭新起来:使我们那虚伪的、污秽的、苦闷的、不成体统的生活变成公正的、纯洁的、愉快而美好的生活,这类想法自古以来就深藏在人类灵魂和人们心灵之中,当它们挣脱了束缚自己的栓桔并以汹涌澎湃洪流摧毁大坝,冲毁无用的堤岸时,这就称之为革命”。在革命之初,人们往往赋予革命于希望与先进性。革命在自由女神的号召下披荆斩棘、艰苦跋涉,最终取得胜利。然而有时候革命的结果与人们事先预想的大相径庭,大失所望,只不过是从一种不满过渡到另一种不满。我们不禁反思是哪里出现了误差,经过浴血奋战的革命后,并没有迎来期待的明天。是否是革命的过程与手段的偏差,是否是革命过程中的暴力使人丧失人性。《日瓦戈医生》与《双城记》这两部不朽的经典正是对革命的反思,《日瓦戈医生》是对革命的过程的反思,而《双城记》是对革命的目的进行反思。

一、革命之手段

對于暴力革命,不同的思想家持不同的态度。如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认为革命唤起了人们意识中的本能力量,民主和道德的力量被抛到了一边,饥饿、工业崩溃、交通中断、血腥的无政府主义更是革命的家常便饭。勃洛克对革命破坏性持包容的态度,斥责那些害怕革命带来灾难,希望革命平静进行的想法:“你们曾经考虑过什么?革命等于田园诗?在革命的道路上创造不会毁坏任何东西?人民是听话的乖孩子吗?几百个骗子、奸细、黑帮分子、喜欢发不义之财的人,不会极力攫取秩序大乱的一切吗?最后由来已久的纷争,这没有流血地和没有痛苦地就可以解决吗?”[1]黑格尔站在理性的角度赞成暴力,黑格尔认为:“新的创造被它自身的反对力量蚕食直到这种紧张的关系再次发展到顶峰,产生下一次飞跃,这就是历史。而在历史中冲突正是发展、成长和事物发生的症候。虽然暴力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但是这是任何进步所不能避免的后果。”[2]而帕斯捷尔纳克则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去反思革命的暴力。

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的问世使帕斯捷尔纳克在文学史上绽放光芒。小说中“对现实的赤裸裸的写实与浪漫激情的抒发相结合,屠格涅夫式的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与托尔斯泰式的对人类历史的哲理思考交相辉映,散文与诗歌的有机融合相互映证”[3],都注定这是一部无愧于经典之列的杰出之作。《日瓦戈医生》虽然讲述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每个人也有迥异的选择与行动,但是作品对于暴力的态度则是统一的即反对暴力。

日瓦戈的精神导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是反对暴力的代表。他认为历史始于基督,灵魂方得归属,拯救世界的乃是一种精神力量:爱。即拯救世界靠的是奉献,而不是暴力手段。因为“潜伏在人身上的兽性如果能靠吓唬——无论靠监狱还是靠因果报应——来制服的话,那么人类最高的象征就是手执皮鞭的马戏团的驯兽师,而不是自我牺牲的传教士了。千百年来使人类超越禽兽而且不断前进的不是鞭子,而是真理的声音,是不用武器的真理的无可争辩的力量和真理的范例的引导”。他是用明确的基督观点来表明自己反对暴力的立场,而且他的观点对于日瓦戈医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日瓦戈医生在表面上看是“边缘人”。他曾经渴望革命,赞叹革命,而后来又疏远革命,背离革命。然而在其“无行动”的背后反对暴力一直是不辨的事实。革命之初日瓦戈面对腐败,他渴望革命。他惊呼:“多么精妙的外科手术,一下子把发臭的多年的溃疡切掉了!”然而他在战场亲身经历了暴力对于人性的抹杀后则表明:“我拥护革命,但使用暴力则一事无成,应当以善引导向善。”[4]内战后的景象使日瓦戈医生大惊失色:“斑症伤寒在铁路沿线和附近地区曾肆虐一时,整村整村的人被夺去生命,这一时期证明了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行人看见行人就躲,两人相遇必有一人杀死对方,否则就被对方杀死。个别地方还有人吃人的事发生。人类文明的法则已经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兽性法则,人们又作起了史前穴居时代的梦。”[5]内战中的龙卷风式的暴力裹挟着人类的命运,比如红军战士帕雷赫面对白军的疯狂反攻和惨无人道的报复,心理受到刺激,在一阵狂暴中杀死了妻儿,自己也疯了。安季波夫在为新政权攻城掠地、立下赫赫战功后也不免遭到被清洗的厄运。帕斯捷尔纳克更是站在平民的立场,把内战的视野缩小为兄弟之间的战争。尤梁津争夺战中白军的首领加里乌林和红军的首领巴沙本是朋友,巴沙却以击败加里乌林而自豪,这些人物的命运赤裸裸的展现了暴力的残酷[6]。

面对暴力,我们不禁思考最为宽容的上帝还在火烧着异教徒,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与时代要求的新事物可以用暴力的手段把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毒瘤割掉,或者是否所谓的新事物就可以使用暴力祛除所谓的旧事物。在革命过程中如何处理暴力与人性的矛盾,究竟暴力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才能算是理智,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二、革命之目的

对于革命的目的我们应该思考两方面问题,首先是错把为自由、明天等一系列集体利益而革命缩小为复仇等一系列个人行为而革命。其次是对于革命的最终结果,革命后的结果是否是我们革命之初所期盼的,人们是否满足于革命后的结果,面对革命所付出的代价取得了相应的收获。

首先,《双城记》的德伐石太太的行动充分表现了原本为自由而战的革命却蜕变成为了复仇而复仇,表现为革命目的的偷换概念。人的劣根性动作都在伟大的“明天”理论的遮盖下大张旗鼓的进行着,虽然《双城记》没有向我们展示德伐石太太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嗜血的怪物如果取得革命的胜利,革命此刻就失去了原有的本色,革命也就蜕变成了暴乱。对于德伐石太太,我们本应同情并且理解其对于艾佛蒙德家族的仇恨。她的姐姐、哥哥以及父亲都被艾佛蒙德家族迫害致死,贵族阶级的所作所为使其悲痛欲绝,迫于无奈,她只有反抗,拼死一搏。他们在做充分的准备,为了那期盼已久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能否见到的那一刻而准备,但这样的决心从未动摇过。终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犹如洪水猛兽般,来势汹汹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德伐石太太的编织,不仅仅代表着生活的艰辛与复仇计划甚至代表着裹尸布。“要是给你一大堆玩具娃娃,让你去拆开,去撕成布片,撕下归你,你一定会拣最漂亮的最华丽的撕,你说是不是?”[7]显示出了德伐石太太的反抗已经升级到了破坏,对仇恨的极端信奉与绝对践行。她把所有与法国贵族有关的人都当作仇人,当然医生一家无一被幸免的编织在了仇恨之中。最后狄更斯并没有让德伐石太太看到明天而是死于“战斗”中。为了自由而战的革命在德伐石太太的行动中俨然变成了由仇恨引发的冤冤相报。

其次,对于革命结果的不满意亦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第一个角度,革命的参与者即金字塔的下层阶级摇身变成了金字塔最顶端的阶级,旧的统治没有变,变的只是人物。暂且不论革命的手段是否理智,披荆斩棘,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成功,然而有时取得胜利的成果却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于是人类大惊失色的发现,用鲜血换来的成功只是枉然。我们为了自由而战,最终却依然生活在没有自由的世界,唯一的差别也许就是不自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以赛亚·伯林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追求的自我扩张必定不断地抵抗对立的意志或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借用主宰者的逻辑来武装自己。伟大的“明天”理论便从“个人责任与个人完善的伦理学说,转变为一种服从柏拉图式的守卫精英指导的极权國家理论[8]。革命将不免重蹈大一统的覆辙,“明天”以“明天”的姿态回到了昨日,进入无限循环的怪圈。

第二个角度,在某种程度而言革命目的的未能达到与人类的欲望有着密切关系。人类的欲望总是无限的,因此乌托邦的具体图景也是逐步升级的,对于乌托邦只能存在我们的梦中,乌托邦就是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的梦幻。这种欲望一方面促进着社会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人类永远存在于不满中。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欲望是“吊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而人类永远被胡萝卜时刻的吸引着、诱导着,却从未得到过。“我们需要的是不可能的东西”,我们一直在有限中追求无限,人类总是存在于难堪之中,所以人类对于革命目的不会满足。

对于革命,无论是目的还是手段出现偏差都会出现革命轨道的偏离,究竟如何对待革命,革命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暴力,暴力在革命过程中占多少比列,如何看待人类的欲望与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发人深思。如果这些问题不思考清楚,那么革命很可能变成暴乱,努力便会付之东流。但是可悲的是,任何一个数学家或者哲学家对于革命的这一系列问题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的界限或者答案,而这恰恰是《日瓦戈医生》与《双城记》的经典之处。米兰·昆德拉曾对于小说有过这样的评价: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9]。虽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对于革命进行指导,但是作品已经对于革命有可能出现的偏离进行了描述,以此来警示后人。

参考文献:

〔1〕邓鹏飞.论《日瓦戈医生》的历史主题.四川大学,2004.

〔2〕以赛亚·柏林.自由及其背叛[M].译林出版社,2011.87.

〔3〕朱少华.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欣赏[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206.

〔4〕〔5〕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322,456-457.

〔6〕黄伟.论《日瓦戈医生》的反思主题[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3).

〔7〕狄更斯.双城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8〕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224.

〔9〕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4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目的暴力革命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暴力云与送子鹳
浅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方法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