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艳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习惯养成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不端正的情况尤为突出。他们大多基础薄弱,自制力不强,不知道学习或不会学习。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即使在家也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学习得不到保证。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厌学的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入手,寻找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有效地促进学困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长善救失,有效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
语文学习态度是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具备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困生因其周围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入手,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基础薄弱,成绩长期落后于班级的大多数同学,思想上对学习是有抵触的。同时,由于父母长期忙碌,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在思想上又是渴望受到关注的。因此,教师要全方位的关注他们,真心的呵护他们,有效利用好他们自身的资源,使其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学记》有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们要通过外界的语言,行为的暗示,挖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弱化其缺点,使他们获得自信。
教师因“材”施教,因生制宜,有效利用学困生的自身资源,适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家庭情况,学习时间等,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时鼓励,更易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二、知己知彼,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要解决家长的思想问题。针对农村厌学学生的特点,密切家校联系,有针对性的解决家长的思想问题。农村学困生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家长由于自身素质不够,行为习惯上存在偏差,或是教育观念落后,往往在家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学生在家根本不读书、不写作业、不学习;有的家长徒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却因为缺乏教育知识,教育方法,而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提高家长的素质,激发家长的教育热情,以期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形成教育的合力。
帮助家长准确定位自己的孩子,形成教育期待。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他们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让他们摆脱长期形成的认为自己不聪明,学习差的消极意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全盘否定孩子。我们要帮助家长从思想上改变对孩子的看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孩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三、以迂为直,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里想说的是通过长久的计划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会学习,即使想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学习。因此,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要教给他们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认真书写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书写状况进行简要指导。告诉他们把字写大一点或写小一点,把横写平,把竖写直……
(二)认真读 读题目,读作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情感,读文章的重点段落……
(三)认真思考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写了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哪些段落写得精彩,哪些地方最令人感动,中心句是那一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自己有怎样的理解感受和体会,自己还有哪些疑问。
其次加强监督,偶有偏离,及时调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反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语文学习时间,有效利用语文早读课,让学生多读,细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要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看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我们要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在阅读中表现积极,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要注意学法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学困生语文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探寻解决方法。
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呵护他们,督促他们,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定会逐渐树立,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