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正能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应成为传播正能量最主要的群体,这些“正能量”主要来自于我们的修养(自身师德的建设)。
一、身正为范,心态积极健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应该具备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战场”,“教书”与“育人”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老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高,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潜移默化当中就有了副作用,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有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具体的课文,挖掘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向真善美靠拢,自觉远离假丑恶。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挂钩,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又要引导孩子们全面看待问题,看待社会问题不偏激,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把握主次,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导航仪,让他们又好又快的行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
另外,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更是承担了引领的作用。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消极情绪带到自己的课堂上,再不顺心也学着微笑走进教室。对学生保持正面引导为主,积极教育。语文教师应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充分挖掘积极因素,鼓励学生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家也强调心理暗示的作用之大,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善于读书学习,善于反思总结,努力汲取“正能量”。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
二、气氛和谐,善用教学技巧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高效进行的保障。而良好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情感动力,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变“师道尊严”为微笑服务,想方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脉搏,使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者主张,乐于同他人切磋商讨;使学生愉快自如地独立思考,而不是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疲于应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是要点拨启发,须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充分保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教师要发挥语言优势。如果教师的语言或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或简洁优美,启迪理性;或慷慨激昂,感人肺腑;或含蓄深沉,引人深思;或娓娓而谈,扣人心弦;或“新老”结合,文白相间,这样就会富有吸引力,不知不觉中学生被老师“征服”,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新的知识。
同时,在教学技巧的运用上,老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学贵在导,摒弃灌,而要导之以发,关键在于善问。一是深入浅出,从理解课文关键处入手。语文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把教学难点、重点弄懂吃透,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再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积极调动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轻松的学到难学的知识。二是有的放矢,从激发学生兴趣处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结合课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点燃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开启想象之门,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三是信息反馈,从挖掘学生知识底蕴处提问。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向学生、学生向教师发问的反馈方法。让学生在有序的讨论中树立自信,拓展视野,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三、巧用教材,挖掘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求注重人文性。许多语文课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例如《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通过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总结出人在遭遇困境时应该一步一步化解困难,转危为安。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路是一步步走的,困难需要一点点去克服。启迪我们在身处逆境时如何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切入,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向上的,崇尚真善美的东西展现给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学生们。其他诸如此类的例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胜枚举。比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都是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应以一种热情、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四、学以致用,阅读写作结合
每年高考各省市都会出现几篇零分作文,这些零分作文既不是离题,也不是乱写乱画。相反,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文笔也不错,那为什么会得零分呢?关键在于在他们的文章中,看不到一点亮色,整篇文章都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对教育体制的不满,都是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是的,我们承认,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周围是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事件,但是,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坚信,这只是个别现象,它不能代表我们国家的主流。当今社会虽然是经济社会,但任何时代都会有光明与黑暗,知识虽然学无止境,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热忱,感染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要教育他们怎样适应社会,但也要教育他们对待生活要充满自信,充满希望!一个心态积极健康的人中学生,是不应该这样看待社会,这样看待我们的国家,如果考场上写出这样的文章,得零分是必然的。
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传递其人文性,如果违背了人文性,那就不是成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被称为“大文豪”,笔锋以泼辣、犀利著称,虽然处在黑暗的社会,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让人看到了亮色,看到了希望。在他的《﹤呐喊﹥自序》中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领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个花环”;《故乡》的结尾也写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生活中,海子教会我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教会我们“黑夜给了我一双黑亮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我们有什么资格无病呻吟,有什么资格批判社会,因此,我们应提倡学生写道德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要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引导,而且还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并且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他们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可以提倡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每个学期可以自发组织游玩一两次,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的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然后把这种性格带到写作中,自觉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和人文教育,使正能量的传递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且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让写作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教育需要传递“正能量”,而传递给学生正能量,首先需要老师具有正能量,并且在课堂及生活中积极运用、实践,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真老师。教师应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充分挖掘积极因素,鼓励学生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善于读书学习,善于反思总结,努力汲取“正能量”。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