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用目前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文本细读”(该词主要是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可以说,只有文本细读,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洋溢语文的味道;只有以文本语言为“钥匙”,才能打开文本细读的大门。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要“于无疑处生疑”
文本细读要在那些“无意之笔”中细读,这种地方往往没有华丽的语言作为载体,又没有精彩的情节作为内在呈现,所以会被无视、忽视,或者说被视而不见。其实,这样的语言虽然貌不惊人,但很有可能是作者经过冥思苦想的匠心独运之句,大师们会想通过这样的语言传达一些特别的用意。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这些漫不经心却内蕴精华的语言,细细探究其中的精彩,并引导学生探究、品味出文本的深层意蕴。
两年前教高二,《外国小说欣赏》中有一篇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节选文章《娜塔莎》,在备课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些“闲中见奇”的句子。例如,
“皇帝吗?……不是,大臣……亲王……大使……你没有看见花翎吗?……”人群里有人这么说。人群里的一个人,穿得比其余的人都好,似乎认识所有的人,叫出当时最显要的人的名字。
这是文章开篇的闲来一笔,以前往往是忽略的,那次偶尔之间发现了这块珍宝,细细研读,发现颇有深意。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电视剧中有人是跑龙套的,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人物,为什么要设置这一人物呢?笔者让学生把目光和思维聚焦于上文的那句话,他们思考后自然得出了结论:这个穿得比其余的人都好的人,还能叫出当时最显要的人的名字,其实作者是想说这个人善于交际,从而来显示这场舞会的盛大与隆重。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笔者分析下面一段话的时候,也找到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闲笔。
皇帝带着笑容向大厅里望了一下。过了一分钟——还没有人开始跳舞。司仪副官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面前,邀请她。她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副官的肩上。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他紧搂着他的舞伴的腰,自信、从容、平稳地和她开始在圈子的边上跳滑步,然后在大厅的角落抓住她的左手,把她转过来,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一般情况,老师在做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会设置这几个问题:(1)这里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伯爵夫人跳舞?这对刻画娜塔莎形象有什么作用?(2)本段最后一句反映了娜塔莎怎样的心理?但那次备课中,笔者也注意到了上面引述部分的第一、二句话,“过了一分钟”粗略一看没有什么深意,实际上托尔斯泰想通过这精确的“一分钟”计时把女人们心中渴求着被邀请跳舞的心情和男人们心中想邀请自己追慕的女子,但又在皇帝面前怯场的心态看似不经意却精确地勾勒了出来,从而更强化了下文娜塔莎久久等不到被邀跳舞的那种复杂的心理。这也许就是大家的功力所在,看似平淡却奇崛。
如果教师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寻找这样的句子,那么久而久之,在不断的细读中,学生就能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能更深地读懂名篇,读懂作者,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
二、文本细读要“发前人之未发”
夏丏尊曾经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这也可以作为对文本细读的精辟论述,文本细读就要大胆地“发前人之未发”,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所创新。
同样在教学《娜塔莎》这一课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被点亮了,有了一些若隐若现的亮光,这让作为教师的颇感喜悦。比如,这一段:
“我已经荣幸地认识了,假使伯爵小姐记得我。”安德来公爵恭敬地低低地鞠着躬说,和撇隆斯卡雅说他粗鲁恰恰完全相反,他走到娜塔莎面前,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他提议跳华姿舞。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有位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问:“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不是很粗鲁吗?为什么原文中还要说他‘文雅(‘和撇隆斯卡雅说他粗鲁恰恰完全相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已经进入了文本的深处。安德来即便邀请娜塔莎的心情很是迫切,但也得顾及社交礼仪啊,那么他从粗鲁变成文雅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时笔者援引了文本没有选取的内容:娜塔莎对她的好友索尼娅曾有这样的剖白:“我有点怕他,但也想牵他的手,凝望着他,为他高歌。如果我那么做,他一定不会再来。你可留意到他不苟言笑,我唱歌时留意到他看着我,当时他在笑,而我觉得……实在难以形容,觉得像有人送我最美最棒的礼物。”而这段话恰好被安德来听到了,也让他濒临枯死的心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他也开始对娜塔莎有了钟情之心。学生了解了这段插曲之后,也就自然明白了安德来为何知道娜塔莎在无人邀请而失望和焦急后,懂得了她内心的需要,马上走向她向她邀舞,这已经不是“文雅”这样的词可以形容的,这是一种“相知”,因为“相知”,所以就直接“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学生的细心揣摩也让他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及内涵,这就是细读文本,深入思考的效果。
总之,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尤其是语言,要对语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挖掘。情要在自己读中感,理要在自己读中悟。文本细读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将使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实现三者之间的对话,这给了教师一把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也为学生打开一个个思维创新的问号。所以说,文本细读为阅读教学拓宽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显示品位和取得质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盛新凤.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四川教育,2011(05).
作者简介:屠丽波,女,1981年10月出生,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职于浙江诸暨市学勉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