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感悟及教学经历,以“必要性”“作用”及“原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围绕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这一话题集中展开分析与研究。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史料已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教学也因此备受广大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据此结合教学实践感悟及切身教学经历,尝试就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这一话题展开分析、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学科特点;兴趣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必要性
1.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人们的思想认知水平等等。历史学科的这一特征为后人实现对其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并从中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实践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作为历史学习的媒介与载体,以此帮助历史学习者得以深入了解与探究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运用史料辅助开展教学的必要性。
2.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明确指示
(1)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
息的能力”,这里,蕴含“历史信息”的介质毫无疑问就是史料,即所谓的历史资料。很明显,新课标是想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着重发展其获取相关历史信息的水平与能力。
(2)新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合理、恰当地运用相关的史料信息,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空话。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恰当运用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史料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样,且具备直观立体等诸多特点,在调动、培养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及强烈求知
欲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节内容时,我引用了《哥伦布航海日记》中的相关片段:
船员开始焦躁起来,他们不能再忍受这样长的旅程了。海军元帅(哥伦布)尽量安慰他们,提示他们这次航行会带给他们美好的前程和各种利益。——《哥伦布航海日记》
这则材料虽然非常简短,但学生却能从中形象地感受出相较于普通船员的慌乱与焦躁,哥伦布异于常人的镇定与从容,而这正是促使他源源不断产生勇气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便很容易被哥伦布开辟新航线的壮举所吸引,自然也很容易将这份积极情绪转移、过渡到“新航路开辟”这节内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上,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恰当运用史料,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实感
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与学生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距离感,借助恰当的史料既可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实感,又可以使学生处在史料所营造的时代背景之中,从而大大缩短历史与自身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这节内容时,我选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两段话:
片段一:“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片段二:“依靠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的言论由于富含哲理性在人们之间通常极具威信与震慑力。因此,通过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就极大程度上赋予了原本枯燥、单调的知识点内容更强的历史感与真实感。
3.恰当运用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及能力
历史史料的运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及实际探究能力的切实发展。如,在教学“英国政体制度”这节内容时,我为他们摘取了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相关描述的语录:
描述一: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之权。
描述二: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随后,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尝试对伏尔泰的上述言论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尝试从中总结、探索出英国政体制度背后的优势与弊端。
如此,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又帮助他们对英国政体制度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将史料的运用
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4.恰当运用史料,深化学生对具体历史知识点的认识与全面把握
由于人生社会阅历、思想认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高中学生有时难以对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成足够全面的认识,而通过运用恰当的史料却可以有效扭转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一尴尬现状。如“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是学生在学习时,却无法对“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鉴于此,我结合几则史料列举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体现“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几种表现:
材料一:清人记载洪秀全大兴土木修建宫禁的情形“四年(1854年)正月复兴土木,于原址重建伪宫,曰宫禁。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惟外面纯用黄色涂饰,向南开门,曰天朝门,门扇以黄缎裱糊,绘双龙双凤,金沤兽环,五色缤纷,侈丽无匹。其宫殿堂庑,下及厢簃庖湢,无不如是……”──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二: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弟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
材料三:“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朕之天兵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洪秀全
材料四:有人记载天京的情况:“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书苟满家法必犯,昔用撑肠今破胆。”
借助上述四则材料,学生很容易就能体味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即:严重的封建专制主义、争权夺利思想盛行、信奉宗教迷信。如此,不仅有利于他们突破对“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的这一难点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有利于他们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具体历史知识点形成深刻的认识与全面把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确保学生能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最正确的信息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关于文献的处理”章节写道:“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之前,必须确保其真实性与科学性,这是发挥史料教学价值,确保学生能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最正确的信息的首要条件。
2.多样性,便于学生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记录者情感态度、视野范围、政治立场等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他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必须严格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多样的史料中对具体
历史知识点形成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认识与理解。
3.针对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是区别学生个体的最根本因素,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尽量从大多数学生的实
际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
梁启超先生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历史教学过程中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初看是增加了教学任务与负担,但其实质是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简化。对此,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严格遵循史料运用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
科学、恰当、合理的运用,以此切实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周赛红,女,学历:大学本科,就职单位:茂名市第十七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