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莉莉
音乐,对你我而言,都不陌生,它不仅是最富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是你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因此,对音乐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与探索,更是一场关于审美的情感体验。由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感教育为契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声情并茂、情感饱满的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学、乐于唱、敢于演与勇于创新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敞开心扉,爱上音乐!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考,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小学音乐课堂,从义务教育的源头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一、聆听歌谣,挖掘情感元素
正所谓,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聆听,是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前提。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唱的教学易于听的教学。正因如此,笔者以为,教师更应重视对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以游戏、竞赛、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聆听歌谣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耳朵”挖掘歌谣里的情感元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草原小姐妹》这首歌谣时,笔者并不着急让学生们开口跟唱,而是引导学生们先学会聆听,学会聆听歌谣里的故事,学会聆听歌谣里的情感,转而由听及唱。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一起听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并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故事中龙梅、玉荣这两个小姐妹的形象特征,以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英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们对小姐妹的钦佩之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此设计,笔者意在以故事渲染气氛,以气氛引发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聆听歌谣,并尝试将故事迁移到歌谣中,挖掘歌谣中的情感元素,体会歌谣中的情感基调。
二、聚焦个体,关注情感需要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聚焦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需求,促进学生音乐个性品质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注重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与音乐理解,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平衡,营造心理相容的音乐学习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归属感与效能感。
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采茶舞曲》这首歌谣时,笔者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采茶这项民间劳动较为陌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在这首歌谣的基本教学过后,笔者从整体出发,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唱得最好的部分,展现给同学,从而增强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随后,笔者关注部分学生对歌曲的疑问,引导学生们再次聆听歌谣,把自己觉得最难唱的部分标注出来,并大胆地提出来,与同学一同探讨。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笔者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以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效能感。同时,又关注个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差异,从重点、难点入手,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们在互帮互助的情感互动中,提高音乐课堂的凝聚力。
三、情感互动,促进音乐实践
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尤其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作为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平衡课堂天平,通过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互动化的教学活动、多元化的探究任务,拉近师生、生生以及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轻松民主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们放心地、大胆地、快乐地进行音乐实践与创造。
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歌声与微笑》这首歌谣时,笔者考虑到这首歌谣曲调欢快,语言简洁,唱起来朗朗上口;主题围绕歌颂友谊展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实践拓展环节,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歌声与微笑”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们以这首歌谣为背景,开展小组合唱、配乐演奏、舞蹈伴奏、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并在下节课的课前活动进行展示性评比。在活动中,老师并不加以干涉,只是从旁引导,对学生们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组织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创造性编排,促进学生的音乐实践与创造。
总之,小学生情感丰富且充沛,不善掩饰,乐于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尝试以情感教育的力量叩响音乐教学的大门,激发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们将饱满的情感渗透到音乐学习与创造中,让歌声声情并茂,让课堂活力四射,让互动动态生成,让师生融入其中,共同营造充满欢声笑语的和谐课堂。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