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策略

2014-11-11 12:35张而耕朱州
科教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

张而耕 朱州

摘 要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支撑和迫切需要,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培养出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关乎到高校自身、企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目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高校学生住宿分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材资料、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探索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机制 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改革”首次进入到热点话题的前十名,可见社会大众对当前教育形式和状况的关注突然上升,产生的原因始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对小升初和高考等做出了变革。那么全国各地出现的基础教育改革、小升初改革、高考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等各项教育改革,目的就在于培养出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高校、社会、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任重而道远。

1 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何谓创新型人才,教育界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各位专家学者也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给社会带来创新成果的有着优秀品德、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好环境,高校的教学模式、方法、理念、计划、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等都会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但我们看到的是当前高校培养出的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凤毛麟角,与招收新生大规模投入的“批量生产”数量差距很大。“批量生产”所产出的人才属于应用型、服务型人才,强调的是顺向思维、照本宣科、课本无误论、无质疑批判精神和求知欲不强等,而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逆向思维、创造性精神、人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拔尖人才。有研究指出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虽然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2)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因素研究并不全面;(3)对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较少;(4)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和效率研究还比较缺乏等。也有人指出我国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障碍因素是教育的错位、集权式管理、泛行政化和法制化缺失等。

2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策略

目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多,高校要培养出“大批量”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辩证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先进的国内外教学理念逐步展开开放式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里作者从五个方面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2.1 营造一个宿舍成员来自各个院系的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

人才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上要从多个角度、多个知识、多种文化上出发,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多元的文化知识环境下成长,这也无形中要求学生拥有宽广的交际圈和人脉。国外如牛津、剑桥大学采用的“学院制”教育模式就把社会人文学科和理工农医自然学科的师生安排在一栋宿舍楼,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多个领域的背景知识,因此,只有各院系各专业的学生混合住宿,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产生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才能促进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2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焕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敢于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目前高校普遍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虽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加快教学进度,但教师立于讲台之上,机械式地点着鼠标,照本宣科,很少留下板书,与学生脱节很严重,枯燥的翻页讲课件方式使得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来不及做笔记,学习思维混乱,课堂氛围压抑,缺乏激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慢慢丧失,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只有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多媒体使用和板书比例差异不能过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3 及时编译最新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资料,增加选修课程

先进的教材资料或教学计划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国内外最新前沿知识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或者教材资料都是延用了很多届,许久未曾更新,很多先进的国内外教材不能得到及时编译和分发,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致创新思想落后。再者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细致化、深入化,并未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是变得更加枯燥乏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的内容和数量都有待提高,也有出现该课程因学生选课人数过少,学校直接放弃的情况,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课程就得不到学习,因此学习的热情也消磨殆尽。

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很多课外的教材都被无情地抛弃,很多情况下为应付考试只学该相关课程,以致无暇拓展自己的新视野,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知识背景呈江河日下之势,学生整体都呈现出“颓废”的面貌。为此,高校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及时编译最新的教材,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知识。

2.4 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能快捷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因为学校封闭式间接获得知识的教学环境与企业开放式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模式不同,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联合培养机制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学有所用,有时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工作给学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陈国松指出我国高校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可持续发展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尤为欠缺。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当前大学生科研实践项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卓有成效的途径。endprint

2.5 建立创新能力强、水平高、教学和管理独特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一批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饱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独特的教学和管理方式、高度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进行引导。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教师不局限于校内,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工、专家和管理人员等,或经常邀请其他院校的知名教授、教师到学校做客讲学,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学科前沿与本校师生分享;本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兢兢业业,潜心研究,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探究,共谋创新。

除了以上改革之外,也有提出推行以绩点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慎密建造一个科学、公开、可行的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能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引方向、搭建基石。

3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媒介,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辩证地改变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时调整教学计划,编译最新科研教材,给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环境,遵循教育和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关乎到的不仅仅是高校,也是社会、民族、国家振兴的核心竞争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利益。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4):10-19.

[2]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 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 宋彩凤.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5] 卫飞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项目管理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的探索与改革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