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培养:内涵、现状与策略

2014-11-10 03:26党爱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策略

党爱娣

摘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支柱,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反思当前学前教师教育,重职业知识技能训练、轻职业情感培养的现象明显存在,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严重缺失。因此,当前高校学前教师教育应采取有效的分段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情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03-03

当前,随着各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逐步实施,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较为快速的普及和发展,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也应需扩大招生规模,未来几年,将有大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奔赴幼儿园一线教学岗位,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然而,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师资来讲,仅保证数量并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只有充足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才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近两年,来自幼儿园一线的幼儿教师虐待和残害儿童的事件频频发生,山西太原幼儿教师“狂扇”女童,以及浙江温岭幼儿教师为了“一时好玩”,揪着幼童耳朵腾空提起,把孩子扔进垃圾桶,用胶带封嘴,对他们肆意体罚……如此种种性质恶劣、手段残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关注和思考:幼儿园教师怎么了?幼儿园教师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幼儿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如今,我国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已由原来大批量的中专程度普遍提升为大专、本科,甚至还有少量硕士,为什么学历的提升并没有明显地促进整个幼儿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反思当前学前教师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尤其是近几年,学前教师教育过分强调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出现了高学历、高技能、低职业道德水平的现象,职业情感培养的缺失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职业情感是学前教育事业的灵魂所在,它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表面行为所能替代的。因此,面对屡屡出现的虐童事件,除了对“施虐者”进行道德指责外,如何从幼儿教师培养的源头上扫除“虐童”事件,应该成为所有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幼儿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明确了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培训提供了政策性依据。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各类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在明确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内涵、了解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情感的有效措施,严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从源头上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避免各种有悖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件再次发生,从而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内涵解析

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指教师对幼儿教育工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并通过职业活动表现出来。具体包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在从业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修养与行为三个方面。职业情感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她们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巨大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现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具体要求进行解读和梳理,以求理清思路,为进一步有效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提供依据。

(一)乐业感、使命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

幼儿教师的乐业感主要表现为教师能够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重要意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1]2,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幼教工作的喜欢和热爱之情,能够快乐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认识到幼儿教育职业在人的一生发展,以及在全民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职业的崇高历史使命,心怀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从而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性,为人师表。

(二)爱生感、责任感——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

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幼儿教师师德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对幼儿的发展负有社会责任,将对幼儿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联系起来,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关怀是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尽全力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条件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各种需要。幼儿教师的爱生感和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1]2。

(三)反思感、自律感——自身的修养与行为

幼儿爱模仿、易受环境感染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求幼儿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创设有益于幼儿成长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教师的反思感和自律感具体表现为: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努力做到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1]2。endprint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现状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幼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良莠决定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当前,受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现状堪忧,具体表现为:

(一)职业认同感缺失

职业认同感是职业情感的晴雨表,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必然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2]。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情况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职业情感现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所在,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表现出积极的职业憧憬,其在校的学习也会因此表现出主动性高、积极努力的良好状态。相对于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学前教育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日常琐事繁多,这就更需要学生具有坚实的职业认同感,才能从心理和能力等各方面做好从业准备。为了解学生职业情感的现状,笔者对兰州城市学院2012级三百余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对于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有51%的学生是遵从父母意愿,22%的学生选择了“收入稳定,有较长的寒暑假”,仅有27%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幼儿教师职业、喜欢孩子”而报考了本专业;有高达41%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工作;43%的学生表示毕业后的工作首选是国家机关、三资或大中型企业;38%学生认为幼儿教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仅有37%的学生选择了“把当幼儿教师当做是一种乐趣”。上述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非自身的兴趣及意愿所致,真正喜欢、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占比很少。通过随后的访谈得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情感淡漠的主要原因与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理性的了解和认识有很大关系,诸如被访的多数学生直言幼儿教育工作“专业性不强、工作太琐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就是带孩子玩儿”等,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仅有一些粗浅的感性认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性质、价值、作用的重要意义,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产生深厚的感情,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中表现出的被动和懈怠,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出现的种种不应该之举便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了。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严重缺失,并影响了学生良好职业情感的形成。

(二)职业情感培养缺位

综观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情感的培养并没有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因此,对学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必然会流于形式,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更多地体现出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反思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引导,无一不把训练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放在首位。就课程设置来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由三大模块构成: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教师教育技能课程,均是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专业理论课程更多地采用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讲授法,而专业技能课程则多以训练、强化为主,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为目的;再来反观学校开展的各类学生活动,从文化类的各种知识竞赛、论文比赛到艺术类的各类技能大赛、文艺表演,无一不在力图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要素——职业情感的培养除了偶尔会被在教育理论类的课堂中提及外,则处于无人问津、无人关注的缺位状态。长此以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得不到健康系统的发展,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则是必然的结果。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策略

职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职业情感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必须为她们将来成为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尤其要重视学生正确的专业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情感的激发,这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未来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职业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3],高等学校必须遵循学生职业情感养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1.第一阶段——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增强对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感受

感受是培养学生职业情感的起点,是情感经验形成的核心。外界事物之所以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是因为学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4]。要使学前专业学生获得对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感受,首先要让学生切实走进幼儿教育专业,真正了解和认识这一职业。

从课堂中了解。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对幼儿教育职业的了解和认识是粗浅和感性的。要帮助他们对本专业有一个基本理性的认识,首先必须坚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教育理论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充分挖掘教育类课程中的情感素材,将职业情感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纳入课程目标之中,在让学生认可、接纳一些基本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同时,感受幼儿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在实践中感受。加强对学生教育见习的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引导她们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亲自参观和观摩,近距离感受幼儿的天真可爱、感受幼儿教师职业的责任与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深度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职业憧憬。

2.第二阶段——认同和热爱幼儿教师职业,形成对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理解

感受之后的理解是教师职业情感培养的关键[5]。经过入学一两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当学生面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幼儿教育现象和问题时,是否产生了职业情感、产生了什么样的职业情感,与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同密切相关。只有对幼儿教师职业有正确、全面的理解,才会产生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进而热爱幼儿教师职业,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endprint

在这一阶段,高校教育应将书本所学的教育知识、理论与现实社会中的教育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现实中的幼儿教育热点问题纳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对话中逐步形成对幼儿教师职业全面、理性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引发学生初步的职业情感。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寻找身边的榜样,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校友回校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当地幼儿园优秀教师与学前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和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近距离的接触,解除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理解的困惑和误区,引发学生产生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在认同的基础上喜欢和热爱幼儿教师职业。同时,多开设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的专题讲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巩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正确意识,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3.第三阶段——体验和感悟幼儿教师职业,强化积极、健康的幼儿教师职业情感反应

良好的职业情感通过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反映出来。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什么样的感受、理解,便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反应,反应与感受、理解相互联系,密不可分[6]。有了前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良好感受和理解,学生再次以体验者的身份走进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能够不断积累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在实践中体验到创造、成功、被尊重、被需要等各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而更加自觉、自律地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这一系列良好的职业体验都会通过学生自然产生的声音、面部表情、体态语等积极的情感反应中表现出来。这一阶段,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了安排好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外,还应充分利用好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出面积极协助学生联系实践基地,安排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真实的教育情境,帮助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职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幼儿教育的真谛,感受幼儿教师职业的乐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幼儿教师工作的兴趣,引导她们体验幼儿教育之美,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幼儿教师职业情感反应,从而能够认同、喜欢、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热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幼儿教师职业情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2.

[2]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7-59.

[3]梁国建.浅论高师生职业情感的重要价值与培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7):72-73.

[4]李星贵.师范生职业情感及其培养[J].中国报业,2011,(3):120-121.

[5]左瑞红.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2,(8):144-145.

[6]邵焕荣.高师学生师德意识差异性特征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策略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