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
表1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览表
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改在全国逐步实施。2006年,为了适应高中新课改以后的高考形势,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制出课程标准版各科《考试大纲》。2007年高考,首批课改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使用课标卷。其中山东、广东是自主命题,海南、宁夏使用全国卷。经过几年的发展,使用课标卷的省份逐渐增多。到2013年,除广西使用大纲卷、上海使用二期课改卷外,其余省市都已使用课标卷,如表1所示。
根据我们对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调查统计,现代文阅读以考查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为主要内容,其中以全国课标卷最具特色。其试卷结构及赋分如表2所示。
在全国课标卷中,阅读占7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34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现代文阅读又包括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类文本。论述类阅读为必考,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为选考,即考生可以在二者中任选一大题作答。“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课题,立足于我国目前语文高考实际,对阅读能力考查目标的划分、考试内容的设置、阅读材料的选取、题型设计以及评分标准等开展深入研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中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又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文本。这三类文本的阅读能力,不仅直接决定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影响着未来发展。将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作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目标、考试内容,这就使教学目标与高考语文的考查目标一致,体现了高中教学与高考的良性互动。
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选文是重点。语文教材的选文往往决定着一套教材的整体面貌。课文选好了,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大半。语文教材选文向来有三条具体标准,一是思想内容健康,二是语言文字规范,三是适合教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论述类文本有助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实用类文本能够从多方面丰富人文素养。在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中,阅读材料的选取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命题环节的关键一步。高考如何选材,选文标准有哪些,这些无疑有助于促进语文教材编写的进一步优化。
现代文阅读教学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品味作品语言、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既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考查目标。研究高考语文阅读能力,必然要研究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标与考试内容,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有助于发挥高考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增强中学现代文教学的适用性。
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主动适应社会实际与考生需要,不仅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内容、考查目标和选材标准,还要对题型设计与评分标准进行深入研究,诸如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比例、参考答案的拟定、评分参考的设计,对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目标考查的效度、信度与区分度,促进高考语文阅读考查的科学化水平,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表2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卷结构及赋分
现代文阅读对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自从2007年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课标卷以来,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1.1 选文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综观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导向积极阳光,所选文本或能引发考生深入思考,或能让考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或具有某种人生启迪和励志作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二是可读性强,所选材料能反映不同文本的基本特点,而且文风朴实,文字清通,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是适合考查的需要。所选材料信息量大而且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有题眼,适合命题。
高考阅读题命制的成功与否,首先是材料的选择。选择一篇好的阅读材料,历来是阅读题命制的关键。作为试卷中阅读材料的选文,既不同于语文教科书的课文,也不同于文学作品选,更不同于评文学奖或新闻奖,而是要看材料本身是否适合命题的需要。真正高质量的试题材料,应该也像叶圣陶先生说编语文教科书时的选文那样,绝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要求命题教师不仅具有“识珠”的“慧眼”,更需要有披沙捡金的功夫。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文本,大多都是材料内涵丰富,思辨性和审美性较强,在生命、生活、社会等方面能引发考生积极的思考,内容无不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内涵。
2.1.2 注重对材料的加工
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材料的选文,为了命题的需要,往往要求对所选材料进行摘编、节录,删去不必要的信息,而且要求保留下来的文字能够自成系统,上下贯通,风格一致,这就需要进行加工甚至改写,最能体现命题人员的匠心。比如,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阅读,不仅需要通读全书,对传主的生平事迹了然于心,才能选出传主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人生片段。因为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打动人心、感动考生,从而对考生具有人生启迪或励志作用。有时还需要收集与传主有关的资料,如传主的相关文章或别人的评论资料等。
2.1.3 注重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
课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考生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如表3所示,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能力考查内容如表4所示。
表3 论述类文阅读能力考查内容
毋庸讳言,自2007年高考开始使用课标卷以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阅读严重不相匹配
《考试大纲》当初之所以把文学类和实用类阅读作为选考,主要是为了照顾高中语文开设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的课改实际。这两大题原本在题型、赋分及字数上完全一致,由考生任选。命题教师也作了很大努力。因为新课改是逐年推进的,为了保持考试的公平性,文学类阅读一直考小说,实用类阅读一直考人物传记,但由于这两种文本存在着天然的不对等,以致选考实用类的考生远远大于选考文学类的考生,二者不相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有的省已达到98∶2,即98%的考生选考实用类文本,只有2%的考生选考文学类。当初的考查预期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已严重影响到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这是目前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也是一线教师对全国课标卷意见最大的问题。
2.2.2 在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待加强
高考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应该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高中生的创新又不能等同于成人的创新。对于考生来说,如果能在阅读或表达中,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可视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而目前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多在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方面设置题目,在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2.2.3 探究题如何命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究题也是2007年高考语文出现课标卷以来开始设置的,意在引导考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现代文阅读中设置探究题,也符合中学生的这种心理。探究题从最初要求考生从不同侧面探究阅读文本中的某一个特点,到围绕文本正反两种不同认识或评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发展到针对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思考。究竟哪一种探究形式具有更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探究题如何命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表4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内容
2.3.1 在试卷结构上,应尽快解决文学类与实用类不相匹配的问题
课标卷应尽快调整试卷结构,解决文学类与实用类不相匹配的问题。具体可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保留选考,将三类文本都列入《考试大纲》,但文学类和实用类在不同试卷中可交替出现;二是在保留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取消文学类和实用类的选考,每套试卷均覆盖三类文本,赋分相应减少。
2.3.2 在考查目标上,应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要注意选取论述色彩较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短文,文学类文本注意选取那些文学因素比较丰富、文学特点较为突出或者能进行不同解读的作品,实用类文本注意选取有思考空间、内涵丰富的文本。题目设计要注意引导思维角度与方向,明确材料线索与基调,揭示答案要点与分寸,以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2.3.3 在考查内容上,应增加课外阅读与阅读方法的考查
要发挥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应增加课外阅读与阅读方法考查的内容。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唯高考分数是从,教得很累;学生陷于“题海”,学得很苦。学生没时间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读的只是习题集、教辅材料或应试技巧之类。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果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一些对学生课外阅读与阅读方法考查的内容,应该对扭转这种局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4 在选材上,应扩大现代文阅读文本类型
采用哪类文本进行阅读测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展现真实的阅读能力,以及日常阅读什么类型的文本。依据促进学习、真实性、能力导向等评估理念,审视当前国际最新测试实践,除目前试卷中的论述类、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外,还可以尝试引入非连续性与混合性文本,采用多篇组合类文本。这样可以全面地考查考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多样文本。[1]
非连续性文本或混合性文本,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文本样式。前者指各自独立的文本材料,内容上可以有关联也可以没有关联;后者指文字文本和图表、图画等形式文本的混合形态。非连续文本和混合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其实用性特征和应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在选材上,应扩大阅读文本的类型,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或混合性文。将来有条件时,甚至可以尝试使用电子文本。
[1]祝新华.侧重评核选取与运用信息的能力:阅读测试文本的选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