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何炎志
(湖北省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血液疾病,虽然大多数患儿出血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皮肤出血点或瘀斑,而重症血小板减少往往导致肺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合并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急症。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减少NT患儿严重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不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NT患儿,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65例,均符合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PLT<50×109/L为重度。其中男36例,女29例;早产儿37例,足月儿28例;轻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7例。全部病例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35例(宫内感染7例),围产期窒息17例,新生儿溶血病5例,红细胞增多3例,母亲疾病史(妊高征、糖尿病、甲亢)4例,寒冷损伤致血小板减少2例。感染、围生期窒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分别占53.84%,26.15%。其他因素分别为同组免疫或被动免疫、红细胞增多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分为大剂量组25例、小剂量组23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病例均在入院时取静脉血(日本希森美康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查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患儿确诊后均予治疗原发病和止血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剂(IVIG,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为S19993043,规格为每瓶 1.25 g∶25 mL)。大剂量治疗组给予 IVIG 1 g/(kg·d)以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泵注2 d;小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IVIG 400 mg/(kg·d),静脉泵注3~5 d;PLT<20×109/L者必要时同时输注同型血小板治疗,重度贫血者输注浓缩红细胞以纠正贫血。分别于治疗后2,3,5 d复查血常规,观察PLT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的早期预警,并监测不良反应。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治疗组发生严重出血病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有3例合并颅内出血(17.65%),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伴有窒息,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组中大剂量组有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4.00%)。所有使用IVIG病例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109/L)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109/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小剂量组(n=23)大剂量组(n=25)对照组(n=17)F值P 39±14 35±11 42±17 2.11> 0.01 48 h 54±14 61±16 20±14 8.73< 0.01 72 h 72±21 88±16 17±8 15.38< 0.01 5 d 113±19 116±28 26±18 32.12<0.01
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中,约8% ~35%发生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胎龄成反比[2]。轻症患儿临床多为自限性,临床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皮肤紫癜或点状出血,容易误诊;约6%会进展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2],可引起严重的出血,如颅内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病死率较高。
NT病因复杂多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围生期窒息是发病的常见病因,分别占 53.84%和26.15%,与文献报道一致[3]。败血症等重症感染中,50%~70%在感染开始即有血小板减少,常作为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主要由于感染时内毒素及炎性作用使凝血酶激活,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并释放血栓素A2,使血小板消耗和破坏增加,致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减少。围产期窒息缺氧也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窒息损伤可使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受抑制,同时内皮损伤暴露的胶原纤维及肌纤维使血小板黏附和活化,同时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多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因消耗增加而减少[3]。
本研究结果显示,NT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疗效明显。IVIG治疗的机制可能有:1)封闭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抑制自身抗体的激活作用;2)增加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反馈性抑制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产生;3)提高血中IgG水平,中和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4-5]。因此多用于临床出血症状较重、PLT较低的重症患者或脾切除术前,从而有效避免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调查结果显示,治疗组发生严重出血的病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输注IVIG的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有:1)病原体的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2)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死亡;3)一般反应,如恶心、头痛、寒战、出汗、发热、不安、肌痛、腹痛及心动过速等;4)药源性肾损害[6],陈超[7]指出,输注大剂量IVIG会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的风险。本试验结果表明,小剂量IVIG可迅速提高NT患儿血小板水平,与大剂量使用比较,效果无显著差异,能有效降低颅内出血等风险、减少血小板输注,同时避免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的NEC,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NT常见病因以感染、缺氧居多,对于存在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的患儿,临床上应及时监测血小板的变化,一旦发现血小板重度减少,早期使用小剂量IVIG可有效升高NT患儿的血小板水平,减少严重出血,同时避免大剂量IVIG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 [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28-639.
[2]潘 慧,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血小板减少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3):191 -193.
[3]徐亚萍,吴 苔.39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4):276 -278.
[4]王庆丰,梁全全.丙种球蛋白佐治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3,22(6):30-31.
[5]史 军.小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 例[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2):140.
[6]徐 航,Guy-Armel B.易引起肾损害的药物[J].中国药业,2011,20(2):80-82.
[7]陈 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问题及防治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5):321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