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菁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生德育课的现状,采用“快乐教育”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其乐于学习,并自主获得知识和能力,既符合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在教学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能促进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课 快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17-02
根据调查,当前,大部分学校的中职德育课,仍然以成绩好坏作为其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本人认为,这背离了德育课设立的初衷。实际上,德育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把主体性、互动性、创造性、情感性作为德育课堂评价的基本框架。这几年来亲自参与中职生的教学实践,结果发现“快乐教育”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快乐成长,从而自主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使自己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取得喜人的成绩。
1 “快乐教育”的内涵及中职生德育课的学习现状
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19世纪便以“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他经过数年的教育实践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有效。快乐是教育本质的重要特征,快乐与忧愁对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心智发展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快乐教育”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所以,只有那些让人感觉快乐的事情才能让人乐此不疲地去做。
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很重视,但师生双方普遍都感到课堂很不快乐,教育实效不显著,达不到德育的目的,教师常常感到“黔驴技穷”,普遍缺乏成就感。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职生德育课的学习现状,本人以无记名的方式,向汕头林百欣科技中专、鮀滨职中、金平职校、粤东高级技工等几所中专学校发出272份调查问卷,收回272份,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涉及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五个专业。男生99人占36%,女生173人占64%;一年级学生占31%,二年级学生占54%,三年级学生占15%。通过座谈调查、细致观察,搜集第一手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提炼、研究。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学习德育课,51%的学生不喜欢德育科的老师,56%的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62%的同学认为德育课难学。计算机应用研究专业的李细曼等同学在座谈中反映德育课实用性不强、枯燥无趣,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味同嚼蜡;长期以来,学生对德育课望而生畏、昏昏欲睡。而且,中职生在就业压力下普遍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德育课。这种被动的学习后果导致德育课的功能不断弱化,甚至形同虚设。一句话,中职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怎么会乐意接受这些理论呢?诚然,也就不会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针对当前德育课呈现出广泛的“不快乐局面”,本人采用“快乐教育”模式,给德育课教学注入正能量,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 “快乐教育”模式的重大意义
(1)“快乐”教育模式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助教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实践过程。这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的品德修养习惯。比如学生在“讨论和点评”环节中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归属感,有责任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暗示下自觉培养宽容精神,拓宽自己眼光和胸怀;学会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些都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既注重自己的利益又兼顾他人的得失;既注重个体的目标,又不忽视群体的价值。引导学生以尊重和善意积极的与人交往。再比如“课堂赛事”环节,既是智慧、才能比赛,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学生不畏强手,力求争先,在竞争中学会如何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学生在竞争中加强信息交流,开阔视野,在竞争面前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锻炼顽强的毅力,树立坚定的信心。实际上,更好地让学生看清自己,学生也更容易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一句话,“快乐教育”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又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2)“快乐教育”模式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助教们”自愿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会用互联网找资料,运用电教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答案,而是引导他怎么去寻找答案,这容易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比如“学生讨论、点评”环节,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发现平时所没有能够发现的东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营造一个对学生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潜心探究、放飞思维、快乐创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在评价中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学会反思,学会运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课堂赛事”还有利于开发同学的潜能。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强烈,对活动的兴趣更浓,争优夺先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强,因为在竞争条件下,学生受竞争目标的鼓舞,积极奋发,从而进入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并且,在竞争中,学生还很容易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有合作互补的需要,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增强团队向心力和归属感。可见,“快乐教育”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还提高了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也使得“助教们”从德育课堂逐步走向校园乃至校外活动中去。这也见证了德育课的育人目标。
3 “快乐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兴趣教学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快乐教育”已经成为大家正深入探讨的热门课题。实施快乐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师生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体现和实现“快乐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快乐教育”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转变思想,营造气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育是充满了专制、高压、火药味或唯师命是从的气氛。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下会有“快乐”的存在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因此,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在课堂上发表,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2)创设情景,愉悦课堂,总结快乐教育方法。
德育课堂的一个至高境界是“学生乐在学中、教师乐在教中”,积极倡导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如相互辩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通过这样一个个悬念的吸引、教学情景的设计,学生课前积极准备,热情高涨,期待着课堂的到来,这样很容易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快乐的课堂活动,一方面学生快乐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搞活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比教师一个人声嘶力竭说教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3)开放课堂,积极引导,体验快乐教育过程。
①让学生当“助教”。
教师先把德育课中学生感兴趣的章节交给班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助教),再把这些同学平均分配到各组中,每组两个助教,每人负责一个课时,由助教负责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助教们”如何安排工作,如何协调本小组成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做课件,预习过程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并把预习的内容用提纲的形式提前公布,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教学的进度和内容。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活了,学生开始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慢慢地,由原来指定少数助教变成了一半以上的同学轮流当助教。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由助教们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跟科任商讨。当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寻找答案,指导助教们学会找资料,学会点评。同学之间的互助,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显示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相互之间的争议、评价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这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高涨,学得很开心。
②创设“互动”环节。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完成小组内的互教、互评。这就使羞涩、不敢当众表达的同学也多了参与的机会,形成了全班参与的局面。再由四人小组派代表自由发言,也可以把学习中的困惑讲出来,同时也把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在这个环节,会出现有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待别人说答案;也容易出现很多同学点评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助教团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对于不敢展示,不敢点评的同学给予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对于讲错了的同学,教师应该为他们的勇敢参与,给予掌声、喝彩、加分。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和点评,这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同时出现个人点评,小组点评,全班点评的互动局面。
③适度安排“赛事”。
在竞赛中,每个小组成员为了小组的荣誉会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和我乐学”的自主学习状态,在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做到敢问敢说,即使内向同学也敢在自己的小组中畅所欲言,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信心也增强了。课堂中开展小组竞赛,促进团队合作,这有利于在团体间的竞争中取胜,鼓励在合作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合作的团体中鼓励个体竞争,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德育课堂。最终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这些赛事,学生一方面快乐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搞活了课堂气氛,收到了非常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快乐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模式,代表教学改革和教育革新的一个努力方向。德育科作为培养中职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应该走在前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被师生所接受和领悟,我们相信在广大德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并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取得更大成绩。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M].霍莹莹,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3.
[2] 龙海平.让学生在教师前面[N].
[3] 冯克诚.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
[4] (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