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亮
摘 要:具体分析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现状,从目标、内容、街接模式与技术设计、结构以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立交桥”模型。
关键词:“立交桥”模型;衔接教育;中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32-02
中高职教育衔接理论是以人才、学制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市场情况与产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理论体系。其中,学制结构是为人才结构服务的,两者也是相互对应的,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结构类型—学术型、技术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将学制结构调整为多种不同的适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专业直接或大类宽口径对接模式。人才结构是一套适应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级结构,传统的人才结构有金字塔型、独木桥型。然而随着人贵州人才的细分与多元化发展,在中高职教育中又逐步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结构的“立交桥”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现代化的组合框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结构都停留在以二级学院为载体的单一的学科中心模式上,这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受阻,重点无法突出。随着教育与课程的改革,传统的中高职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衔接上过于遵守传统,缺乏层次感,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用的方法,使得很多衔接教育理论无法付诸实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条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然难以找到出口。目前在贵州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型中多是人才与学制结构构成双向模型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结构模型,这类结构模型已难以满足现代复杂的教育结构和学生的需要。“立交桥”模型是在以上两种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多目标、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对接模型。本文尝试从目标、内容、街接模式与技术设计、结构以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立交桥”模型,以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难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一、“立交桥”模型目标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我们明确“立交桥”模型目标是中职发挥基础作用,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发挥引领作用,着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新型培养途径,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该模型的基本指标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培养四类人才。
二、“立交桥”模型内容
“立交桥”模型内容是以基本目标为依据的,主要有中高职教育的基本理论、中高职专业体系、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学制、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框架。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经济学、课程论、学制结构理论、人才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以经典教学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应用到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终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结构为中介进行双向分层建构。
三、“立交桥”模型衔接模式与技术设计
根据“立交桥”模型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发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实现六大指标的衔接,即为教育理论及相关理论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结构的衔接,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各类要素衔接的过程中,要把握其内容特点和操作依据。首先是教育理论的衔接,要依据国际教育标准,把握各类理论的正确的切入点,设置统一的标准和过渡层次,是指时间的衔接有理有据,遥相呼应。其次是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通过对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归类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实现横向对应,还要考虑近期的生源目标和学校的办学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引导更多的中职学校开办特色化专业,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将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教育延伸为中职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结构进行细分,依据中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先分不同级别,在依据学制以及相关要求进行层次细分,并对其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进行具体考核;在各类人才的交叉复合的趋势下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四、“立交桥”模型结构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以国际教育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结构细分,常见的对接模式: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是一体化教育模式,我们以国际教育标准(ISCED)为基本分级依据。在中高职衔接体系中,“立交桥”模型属于一体化模型,其基本特点是课程设置专业化,专业技术核心化、分类设置广泛化、公共课程集中化、其学制与课程设置重视分层,强调综合性、模块化,主要进行学分制递级式教学,并建构统一规范的考核机制考核教学效果,这类教学模型已完全脱离传统的学科集中模型。
五、“立交桥”模型评价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型历时已久,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或职业标准等级对口衔接模式和以课程或大纲为标准的中高职直通车模式两种成熟的教育衔接模型!而相对来说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模型设计更为科学,强调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衔接性。它以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实现两者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实现中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对接,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标准对接,也加强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是符合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满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当然,国外很多先进的衔接模型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制体系螺旋式上升和职业课程阶梯式衔接的双元制模型;美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等等。
综上,贵州当前的中高职教育应该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和具有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把课程衔接作为关键,整合统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宋剑祥.提高办学层次,畅通高职教育“立交桥”发展战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2] 陈希球.武汉城市圈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
[3] 徐忠.构建“立交桥”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Z].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2013-12-01.
[责任编辑 王晓燕]endprint
摘 要:具体分析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现状,从目标、内容、街接模式与技术设计、结构以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立交桥”模型。
关键词:“立交桥”模型;衔接教育;中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32-02
中高职教育衔接理论是以人才、学制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市场情况与产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理论体系。其中,学制结构是为人才结构服务的,两者也是相互对应的,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结构类型—学术型、技术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将学制结构调整为多种不同的适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专业直接或大类宽口径对接模式。人才结构是一套适应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级结构,传统的人才结构有金字塔型、独木桥型。然而随着人贵州人才的细分与多元化发展,在中高职教育中又逐步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结构的“立交桥”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现代化的组合框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结构都停留在以二级学院为载体的单一的学科中心模式上,这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受阻,重点无法突出。随着教育与课程的改革,传统的中高职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衔接上过于遵守传统,缺乏层次感,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用的方法,使得很多衔接教育理论无法付诸实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条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然难以找到出口。目前在贵州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型中多是人才与学制结构构成双向模型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结构模型,这类结构模型已难以满足现代复杂的教育结构和学生的需要。“立交桥”模型是在以上两种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多目标、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对接模型。本文尝试从目标、内容、街接模式与技术设计、结构以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立交桥”模型,以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难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一、“立交桥”模型目标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我们明确“立交桥”模型目标是中职发挥基础作用,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发挥引领作用,着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新型培养途径,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该模型的基本指标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培养四类人才。
二、“立交桥”模型内容
“立交桥”模型内容是以基本目标为依据的,主要有中高职教育的基本理论、中高职专业体系、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学制、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框架。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经济学、课程论、学制结构理论、人才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以经典教学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应用到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终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结构为中介进行双向分层建构。
三、“立交桥”模型衔接模式与技术设计
根据“立交桥”模型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发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实现六大指标的衔接,即为教育理论及相关理论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结构的衔接,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各类要素衔接的过程中,要把握其内容特点和操作依据。首先是教育理论的衔接,要依据国际教育标准,把握各类理论的正确的切入点,设置统一的标准和过渡层次,是指时间的衔接有理有据,遥相呼应。其次是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通过对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归类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实现横向对应,还要考虑近期的生源目标和学校的办学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引导更多的中职学校开办特色化专业,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将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教育延伸为中职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结构进行细分,依据中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先分不同级别,在依据学制以及相关要求进行层次细分,并对其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进行具体考核;在各类人才的交叉复合的趋势下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四、“立交桥”模型结构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以国际教育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结构细分,常见的对接模式: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是一体化教育模式,我们以国际教育标准(ISCED)为基本分级依据。在中高职衔接体系中,“立交桥”模型属于一体化模型,其基本特点是课程设置专业化,专业技术核心化、分类设置广泛化、公共课程集中化、其学制与课程设置重视分层,强调综合性、模块化,主要进行学分制递级式教学,并建构统一规范的考核机制考核教学效果,这类教学模型已完全脱离传统的学科集中模型。
五、“立交桥”模型评价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型历时已久,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或职业标准等级对口衔接模式和以课程或大纲为标准的中高职直通车模式两种成熟的教育衔接模型!而相对来说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模型设计更为科学,强调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衔接性。它以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实现两者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实现中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对接,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标准对接,也加强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是符合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满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当然,国外很多先进的衔接模型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制体系螺旋式上升和职业课程阶梯式衔接的双元制模型;美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等等。
综上,贵州当前的中高职教育应该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和具有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把课程衔接作为关键,整合统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宋剑祥.提高办学层次,畅通高职教育“立交桥”发展战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2] 陈希球.武汉城市圈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
[3] 徐忠.构建“立交桥”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Z].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2013-12-01.
[责任编辑 王晓燕]endprint
摘 要:具体分析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现状,从目标、内容、街接模式与技术设计、结构以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立交桥”模型。
关键词:“立交桥”模型;衔接教育;中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32-02
中高职教育衔接理论是以人才、学制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市场情况与产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理论体系。其中,学制结构是为人才结构服务的,两者也是相互对应的,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结构类型—学术型、技术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将学制结构调整为多种不同的适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专业直接或大类宽口径对接模式。人才结构是一套适应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级结构,传统的人才结构有金字塔型、独木桥型。然而随着人贵州人才的细分与多元化发展,在中高职教育中又逐步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结构的“立交桥”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现代化的组合框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结构都停留在以二级学院为载体的单一的学科中心模式上,这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受阻,重点无法突出。随着教育与课程的改革,传统的中高职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衔接上过于遵守传统,缺乏层次感,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用的方法,使得很多衔接教育理论无法付诸实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条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然难以找到出口。目前在贵州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型中多是人才与学制结构构成双向模型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结构模型,这类结构模型已难以满足现代复杂的教育结构和学生的需要。“立交桥”模型是在以上两种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多目标、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对接模型。本文尝试从目标、内容、街接模式与技术设计、结构以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贵州中高职教育街接“立交桥”模型,以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难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一、“立交桥”模型目标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我们明确“立交桥”模型目标是中职发挥基础作用,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发挥引领作用,着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新型培养途径,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该模型的基本指标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培养四类人才。
二、“立交桥”模型内容
“立交桥”模型内容是以基本目标为依据的,主要有中高职教育的基本理论、中高职专业体系、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学制、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框架。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经济学、课程论、学制结构理论、人才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以经典教学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应用到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终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结构为中介进行双向分层建构。
三、“立交桥”模型衔接模式与技术设计
根据“立交桥”模型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发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实现六大指标的衔接,即为教育理论及相关理论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结构的衔接,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各类要素衔接的过程中,要把握其内容特点和操作依据。首先是教育理论的衔接,要依据国际教育标准,把握各类理论的正确的切入点,设置统一的标准和过渡层次,是指时间的衔接有理有据,遥相呼应。其次是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通过对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归类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实现横向对应,还要考虑近期的生源目标和学校的办学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引导更多的中职学校开办特色化专业,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将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教育延伸为中职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结构进行细分,依据中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先分不同级别,在依据学制以及相关要求进行层次细分,并对其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进行具体考核;在各类人才的交叉复合的趋势下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四、“立交桥”模型结构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以国际教育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结构细分,常见的对接模式: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是一体化教育模式,我们以国际教育标准(ISCED)为基本分级依据。在中高职衔接体系中,“立交桥”模型属于一体化模型,其基本特点是课程设置专业化,专业技术核心化、分类设置广泛化、公共课程集中化、其学制与课程设置重视分层,强调综合性、模块化,主要进行学分制递级式教学,并建构统一规范的考核机制考核教学效果,这类教学模型已完全脱离传统的学科集中模型。
五、“立交桥”模型评价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型历时已久,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或职业标准等级对口衔接模式和以课程或大纲为标准的中高职直通车模式两种成熟的教育衔接模型!而相对来说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模型设计更为科学,强调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衔接性。它以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实现两者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实现中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对接,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标准对接,也加强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是符合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满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当然,国外很多先进的衔接模型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制体系螺旋式上升和职业课程阶梯式衔接的双元制模型;美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等等。
综上,贵州当前的中高职教育应该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和具有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把课程衔接作为关键,整合统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宋剑祥.提高办学层次,畅通高职教育“立交桥”发展战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2] 陈希球.武汉城市圈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
[3] 徐忠.构建“立交桥”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Z].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2013-12-01.
[责任编辑 王晓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