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
2012年3月铁力市第二小学《“136”导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通过铁力市教研室审批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136”导学模式是学校走出语文教学盲区的一个突破口。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里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品尝到了初步成功的喜悦,实验的过程让我们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
困惑——给了我们研究的平台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小学生背着几乎要压垮身体的大书包,每天规规矩矩地坐上8节课,认认真真地听取老师的改错意见,回家不停地写作业,双休日一节接一节地上补习班,考试成绩下来羞口说,作业本字迹凌乱不敢让人看。学生学得那么累却找不到成功的体验,老师管得那么严却看不到特别优秀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每个都是优生优育的一代,试问我们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呢?
我们的教师怎么了: 我们的老师上课不停地讲,下课不停地谈,下课后不停地批作业,教案一本本不停地写,回家后还要不停地操心今天不听话的学生的问题,搞得身心憔悴,家人不理解,学生不领情,家长不买账,社会不认可,还无休止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干,理由是要对得起这几个良心钱,听起来好像很荒唐,可做起来又那么理所当然,教师身担智慧的传播者的重任却在愚蠢地工作着,我们的教师怎么了?
我们的课程怎么了: 我们的课程越开越来越丰富,可孩子们对课程却越来越淡漠,课堂的吸引力到哪去了?课堂里的欢乐哪去了?是课程的问题还是课程实施者的问题或是学生的问题?
近几年铁力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课堂有效向高效迈进,没有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就没有真正的高效课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确定将“136导学模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作为我校提高语文质量的突破口。
基于以上的考虑,“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势在必行。而任何一项研究都要有具体的目标来指引,我们的目标有两个方面:
第一:科研目标:构建用学案引领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
第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实践——给了我们探索的激情
立项前的准备是从2011年开始,6月我们首先组建了教研室,由教研主任负责有计划地听课,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12月我校召开模式改革动员大会,要求教师尝试运用 “导学案”样本进行提前备课。2012年3月正式申请课题研究,我校确定3~6学年组为模式改革实验班进行“136”导学模式实验。一年多,我们经历了“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研磨过程。
学习促成长:“136”语文教学模式借鉴了洋思、杜郎口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2011年12月由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在假期通过网络学习了其成功的改革经验,并尝试运用 “导学案”进行提前备课。学校创建了铁力市第二小学网络教研平台,引领教师学习教研教改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案例。2012年课题研究初期校长组织全体实验教师两次走进教改实验校——铁力二中,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和听报告,我们真切地体验了1+3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其实学习是为了借鉴和提升,铁力二中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对学校的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践出真知:以“导学案”为教学模式研究的载体,两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每次研究进行全程录像。发现了“导学”模式在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导学案的设计问题;如何设计自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把握导学案的内容和难易度;学生对导学案感到盲从不会用;教师把导学案当成习题处理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2年4月我们组织召开了“136导学模式研讨课”,研讨会上我们推出两节课,并对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全员培训,我们通过成功的范例为全体教师解读全新的教学模式。会后我们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师生的使用情况,也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准确的研究方向。2012年10月,我们组织了“136”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大赛,我们通过大赛打造一批“精品课”, 让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走过浮躁,走出困惑,跳出误区,走向理性和成熟。
在反思中升华:我们的研究是在实践、反思中不断完善的。研究之初我们发现从导学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都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4月份副校长李艳杰通过网上交流的形式向上海的教育前沿专家汇报了我们研究的情况,专家通过网络平台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我们迅速对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重点抓备课、研上课深化导学模式的研究提高课堂的效率。提升两个意识:学为主体:就是把教室变成学习室;教为主导:就是把教案变成导学案。
通过改进日臻成熟: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对“导学案”进行了4次大幅度的修改,最终形成最优设计。从实施方案到模式的构建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比如:对于6个环节我们进过3次大的改进,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我们运用的导学案才更加科学合理。
收获——给了我们成功的喜悦
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到教学模式的改变打破了一本教案永不变、一位老师手遮天的守旧做法。两年来取得了点滴成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36”导学模式,探索出科学实用性强的“导学案”,现将“136”教学模式解读如下:
“1”指的是一个理念:“成就教师发展学生” 这是我们学校的育人理念,“让教师成功——快乐教书,让学生成才——学会学习”。
“3”指的是三案: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检测案”。
“6”指的是六个环节:学习目标我明确 、基础知识我会学、探究问题我参与、品读方法我掌握、阅读检测我尝试、课堂练笔我能行。
具体操作:
1.预习案中有两个环节分别是“学习目标我明确 、基础知识我会学”,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自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等。通过教师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初步认知生字、感知课文大意。学案中还对读书方法进行了指导,怎么读书、读几遍以及每遍读书的不同要求都有明确的指导性。每次课前预习案提前下发给学生,通过学案完成课前自学环节,课堂上教师应用学案中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检测,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endprint
2.探究案中有两个环节分别是“探究问题我参与、品读方法我掌握”。首先,教师在这一板块中根据文本设计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读文本,学生要根据学案中所给问题对文本进行批注式阅读。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后进入汇报反馈环节,操作时尽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汇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再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形成语文综合能力。
3.检测案中有两个环节分别是“阅读检测我尝试、课堂练笔我能行”。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根据每课的不同内容找到一个切入点,设计一个小练笔和一篇相关课外阅读,这样就能做到读写结合。
4.通过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过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实验班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解决了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问题,也使教师明确了语文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5.实践意义。2012年10月末学校对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课堂评估,我们惊喜地看到24个教学班24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通过一年的熟悉和使用,使学生具备基本自学能力,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成果汇报”取代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满堂问”。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让学生学在课前,议、读在课堂,练笔、阅读在课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让每个教师都会教,让每个学生都会学”的最终目标。
反思——给了我们更高的起点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利用导学案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校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课堂上学生安安静静地学习、充满自信地汇报,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引路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逐渐形成。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得以提升。
审视,学案导学的实质问题
一体化:小学课时时间设置每课时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既要使用教案,按照教案的思路授课,又要同时处理学生的导学案,操作中出现两层皮的现象。在对试验班级的跟踪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备课教案关注的是怎样教,而给学生设计的“学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基于两者的矛盾,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切实地改进,只有有效地整合“教案”和“学案”,使其“一体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几年来我们的导学案在研磨实践反思中经历了从“个案”研究到“共案”的整合,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真正解决了教师不会备课和备课难的问题。
简单化:我们建立了导学案信息库,研究所有学年段的导学案样本,从设计中发现“学案”的主线式问题的设计,解决了教师在设计中常出现的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所问问题漫无边际的现象,但随之而来的是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出现了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化,缺少语文味。课堂上就问题回答问题,体现为授课中出现简略地以逻辑思维替代了形象思维,不仅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思维特点,也失去了语文学科的魅力。为弱化这一问题,我们在学案导学的使用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师生根据导学案中所设计的主线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授课的同时,以教材为中心进行人人参与的“批注”式的阅读和交流式反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本身固有的韵味。
模式化:我们的导学案有着固定的设计模式,致使教师在设计时除了整体模式不变,还出现了过度模仿和套用的现象。教师从思想上过分关注模式本身而游离于文本以外的生搬硬套。对此,我们通过学习提升教师的备课意识,又确定了我们的备课模式,由主备教师提出导学提纲,组内共同研究用什么样的主线问题牵引全文,并明确怎样最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拿出能体现模式理念和个人特色的导学案,保证设计出最高质量及符合各班实际情况的导学案,彻底杜绝了导学案设计的模式化。
反思,依然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点成绩的同时,深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有了更高的研究起点。从课堂教学的表象来看确确实实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要想让每位教师都感受成功教育的那份幸福,就必须让学案导学模式最终成为果,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这还须要在教学模式改革之路上不断研究,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在创新中提高。
一年多的研究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改革的艰辛,当成功结题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从教育的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我们依旧豪情满怀,为寻求身为语文教育人的那份特有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铁力市第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