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杨瑞松 王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第38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操作、充分想象。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的学件及实物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给每个学生提供一部pad。)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播放课件,随着欢快的音乐,屏幕上出现可爱有趣的机器猫,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机器猫开始讲话:“大家好!我是机器猫!今天能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太高兴了!啊,你们喜欢我吗?太好了!你们看,我的肚子里有这么多的东西,哎呀,乱七八糟的!噢!我的眼睛都花了,同学们,你们快来帮帮我吧!把这一大堆物品按照形状分分类,怎么样?”)
生:(非常兴奋)好的!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形成表象
1.分——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机器猫从肚子里拿出了这么多的东西!大家先仔细观察观察屏幕上的各种物品,看清楚了吗?
机器猫说按照形状来分一分,你想怎样分呢?接下来,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可以怎样分。
(学生热烈地说起来。)
大家在一起讨论得怎么样了?好,下面就请每位同学开始点击自己的屏幕,拖动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pad通过自主拖动,将物品分为四类: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学生的学件为每划分正确一类,屏幕左上角就会闪烁一颗星。)
师:谁来汇报自己分类的结果?(学生边说边在大屏幕上进行拖拽。)
注:(1)教学此环节时,个别学生将放置方向不同的长方体看作是两种不同的物体,这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拖动长方体任意改变放置的方向,使学生懂得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会有不同,但都是长方体。
(2)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为突破难点,继续提出: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你是怎么区分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此时学生说的不一定很全面,但是这样的提问对于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别是大有好处的。
2.摸——感知特点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机器猫肚子里的东西都分好了类别,大家来读一读,分成了哪几类?(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机器猫好高兴!
(播放课件,机器猫哈哈笑,说:“啊,同学们你们可真棒!这回我再取这些物品可就方便多了!啊,奖励你们点什么呢?对了,奖励每个小组一个学具袋吧,你们要继续加油啊!”说着,又从机器猫的肚子里飞出几个鼓鼓的小袋子。)
你们想要吗?请小组长快来取吧!大家看看里面都有什么。
(学生组长取回学具袋,孩子们特别兴奋,纷纷打开学具袋,里面是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师:孩子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说说都有什么?
现在大家用自己的小手好好地摸一摸,跟大家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摸的是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方方的,同样大小。摸到角的时候还有点扎手。
生2:我摸的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面是长长的,还有的长方体有的面是正方形的。摸到角的时候也有些扎手。
生3:我摸的圆柱,中间圆滚滚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摸哪里都不扎手。
生4:摸球的时候哪里都是圆溜溜的。
(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说一说。这里不要求学生使用很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只要能够区分就好。)
第三环节: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滚一滚
师:同学说得真好! 这些可爱的小学具也特别高兴。
(播放课件,屏幕上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说起话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把我抚摸得好舒服呀!你们能让我在桌面上滚动起来吗?”)
师:小组的同学们快让小学具们滚一滚吧!一边做一边动脑筋思考,比比看谁有新发现!(汇报的学生拿着学具在实物投影下边说边做。)
实践后生汇报: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得帮助它们一个面一个面地滚。
师追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面是平平的,滚不起来。圆柱和球圆圆的,所以很容易滚动起来。
师再追问: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谁还有更仔细的发现?
生:球比圆柱滚动得更轻松。因为球全身都是圆溜溜的,四面八方都可以滚。球还可以在原地转起来。而圆柱只有一个面是圆滚滚的,它就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教师边说边播放课件,屏幕上的圆柱和球高兴得蹦蹦跳跳,而正方体和长方体则表情沮丧得直叹气。)
师:啊!圆柱和球可真有本事!
尤其是球不仅能向任意方向滚动,还能在原地旋转!可怜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好笨啊!endprint
(课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出抗议:“谁说我们笨啊!我们不想滚了,下面同学们把我们搭起来试一试,看看谁的本事大!)
2.搭一搭
师:同学们动起手来搭一搭,边搭边思考,又有什么新发现,这回是谁的本事大?
(学生开始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搭起来。)
生汇报: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不到一起。就得把球摆在最上面。而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尤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都可以搭。
第四环节:运用特征、形成技能
师:同学们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为了奖励你们,我们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将pad点开,选择游戏键。
学生很是兴奋,兴致勃勃地玩起了点图形的游戏。
(屏幕上会不断出现各种图形,学生根据屏幕右上角上闪现的图形字样提示,迅速反应作出判断来点击屏幕上随机出现的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看谁的分数高。)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通过多屏显示可以看到谁的分数高。)
师:哪位同学分数最高?(给予奖励,是用本节课学习的图形制作的笑脸。)
师:没有得到笑脸的同学不要气馁,下节课继续努力,争取大家学得一样好!啊,快乐的时光很短暂,在这节愉快的数学课上我们结识了4个小伙伴,以后它们还会伴着我们一起学习更多更广阔的知识,你们对自己有把握吗?好的,期待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屏幕上的4个图形笑眯眯地跟同学们挥手!)
反思:
孩子们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并能够准确地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动手操作、课堂游戏等教学活动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为此,在教学时主要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操作感知,形成表象。
3.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4.运用特征,形成技能。
5.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本节课我通过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很自然地感知课堂中知识都来源生活,都是熟悉的实物,没有生疏感,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自然。同时结合我校的教学特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上课伊始,努力创设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令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机器猫,并很自然地从机器猫的肚子里拿出好多物品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小组讨论的经验还不足,讨论环节显得有些混乱。因此,我想,可以改进为让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各种物品后,然后小组研究交流怎样分,最后指名学生来汇报交流分类的理由及想法。其余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拖拽屏幕上的物体进行分类。这样改动,既体现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又能够使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取同学的汇报,并做出及时有效的补充,课堂纪律及知识的探究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摸一摸”这个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动脑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滚一滚”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4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教学中,个别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玩上,完全将这个环节当成了游戏。我觉得可以将这个环节改为由几个学生代表在实物投影下操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看,这样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搭一搭”环节,使学生明确了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十分不稳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官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结束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点图形”。(游戏与切水果游戏玩法相似。)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放松大脑,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极其兴奋并且注意力集中。
评析: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时,绝大多数是在情境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孙老师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就非常符合刚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效地调动了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导入部分,可爱的机器猫,以及它神奇的大肚子中飞出的那些东西一下子就将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信息技术更要服从教学,帮助教师更好地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本节课孙老师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的思路,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将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及学生自主操控pad等活动有机地融合到了课堂之中。
其中学生一边汇报如何分类一边拖拽屏幕上的物品环节,以及学生在自己的pad页面上自主分类,包括最后的游戏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教与学”的枯燥模式,以师生间整体的互动让教学过程更加轻松美好。学生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白板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实践尝试,使原先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有趣、直观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才能支撑高效的学习。
同时在适当的教学环节恰当适时地使用实物学具,可谓是利用多种途径来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感官。有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指尖上。”课堂中,“摸一摸”的教学活动环节,学生们取出实物学具,人人动手,操作实践,积极主动,思维也随之展开,很自然地就成为了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积极探究知识的小主人。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到起来,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的思维,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教”与“学”双向互动,巧妙实现了教、学、玩合一的教学过程。同时有利于学生积极获得知识的情感,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意志和态度。整节课,学生们始终处于动手、动口、动脑等有效的学习状态之中。
大家熟知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孩子带进课堂,不光是让他们获取一份知识,而是要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因此,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探究灵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尽最大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