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向阳 蔡传钦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量大和专职心理咨询师资不足的矛盾,但同时存在着发展瓶颈。钟向阳等研究者发现,66.7%的朋辈辅导员觉得有必要开设系统的培训课程,杜芬娥也调查出82.0%的朋辈辅导员认为学校提供的培训很少,还有覃晓茜等研究者研究发现个案辅导工作难以深入开展,超过半数的朋辈辅导员能够觉察出身边同学存在心理问题,但不知所措。在国外,Mary指出学校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着滥用的现象,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灵丹妙药。Lewis经过调查发现,没有专业监管和督导的朋辈辅导可能会加剧校园自杀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朋辈辅导工作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目前,国内有关朋辈辅导员的胜任力和工作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次研究从胜任程度、工作难点、提升途径,以及督导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为高校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培训和督导提供依据。
以华南某综合性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一、二、三年级朋辈辅导员为调查对象。朋辈辅导员队伍由校级、院级和班级三部分组成。校级、院级朋辈辅导员主要以一、二年级为主,故在总人数上三年级相对较少。按照分层随机方式抽样,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5.3%。其中308为男生,455为女生;一年级374人,二年级257人,三年级96人,35人年级不详。
自制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胜任度的调查问卷,按照统一要求采用匿名信函的方式进行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9.0来处理。
调查从工作了解和素质具备两方面考察胜任程度。结果发现,仅有42.3%认为了解朋辈辅导员,48.2%认为一般,还有7.9%认为不了解;有38.8%自认具备优秀成员素质,55.8%对自己是否具备优秀素质不置可否,还有5.1%自认不具备(如表1所示)。这表明朋辈辅导员普遍不了解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同时具备优秀朋辈辅导员素质的人的比例也不高。
表1 朋辈辅导员的胜任程度的人数统计(n=763)
调查从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两方面考察工作开展。朋辈辅导工作可简单划分为个体辅导、团体活动和普及宣传。结果发现,个体辅导中直接面谈、网络咨询(利用QQ、电邮等)、电话咨询的人次分别占74.7%、62.5%和48.1%;团体活动中素质拓展、主题班会、讲座或者沙龙的人次分别占24.4%、12.2%和11.7%;普及宣传包括利用心理剧、心理电影、知识竞赛以及微博或报刊等手段进行面上教育,总人次占26.0%(如74页表2所示)。可见,个体辅导和团体活动是朋辈辅导工作的重心。对于个体辅导,有36.9%认为难以开展,只有7.2%认为容易开展。在团体辅导中,有30.8%认为难以开展,只有11.7%认为容易开展。这表明开展个体辅导或团体活动对朋辈辅导员都存在难度(如表3所示)。
表2 朋辈辅导工作内容的人次统计
表3 辅导辅导工作开展难度的人数统计(n=763)
调查从个体辅导、团体活动以及自身素质三方面考察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妨碍个体辅导开展的原因主要有知识和技能缺乏、人生阅历和辅导经验不足,以及同学的信任程度不够,这三个方面的人数分别达到27.7%、27.5%和17.7%;而影响开展团体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组织经验欠缺、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团体理论知识缺乏和同学的信任度不高,人次分别达到60.4%、47.2%、46.8%和46.1%。从朋辈辅导员自身而言,影响工作的因素也集中在辅导技巧、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足上,人次分别达到63.2%、57.4%和53.6%。
调查从素质要求和提升途径两方面考察素质提升。结果显示,在20项常见的素质中,排在前五位是尊重隐私、积极关注、沟通能力、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人次分别达到72.3%、49.3%、44.4%、37.5%和29.1%。如果将积极关注、奉献精神、服务意识视为辅导态度,结果说明朋辈辅导员注重保密原则、辅导态度和沟通能力三大方面的素质。朋辈辅导员主要通过个体自学(52.4%)和朋辈交流(47.6%)等方式来提高工作能力的,而选择系统培训和课程教育课程人次较少,只有35.6%和17.6%。可见,朋辈辅导的系统培训或教育相对缺乏。
调查从必要性、形式和内容三方面考量督导需求。调查发现,有73.0%认为有必要开展专业督导,3.6%持否定态度,还有22.7%认为必要性一般;同时有46.2%希望由老师开展团体督导和个体督导,朋辈间的个体督导和小组督导也较受欢迎,占39.3%,自我反思的有8.8%。督导内容则希望以支持督导(48.0%)和教育督导(39.5%)为主,只有10.0%选择了行政督导。可见,朋辈辅导员希望高校能提供小组和个体相结合的、以支持和教育督导为主的专业督导。
高校朋辈辅导员工作的胜任程度普遍不高。首先,朋辈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内容和职责普遍不明确,只有42.3%了解自己工作的职责和内容,还有近一成的朋辈辅导员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其次,也只有近四成的自认具备优秀朋辈辅导员素质。杜芬娥(2009)调查显示,有92.0%认为自己的职位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性的工作,出现“在其位难谋其政”的状况。最后,朋辈辅导员在工作开展中也会遇到较大的压力。调查发现只有7.2%自认能够胜任个体辅导,11.7%能够胜任团体活动。制约朋辈辅导工作开展的因素很多。从个案辅导来看,朋辈辅导员缺乏知识和技能、自身阅历和经验不足和同学的信任度不够是主因;从团体活动来看,阻碍的主因是缺乏组织经验、内容缺乏针对性,还有同学不够信任;从自身素质来看,主要限制因素包括辅导技巧、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但是,朋辈辅导员却主要是通过自学和与朋辈交流来丰富自己的专业心理知识,相对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培训教育。
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究其原因。从教师来看,朋辈辅导模式推广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现有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高校难以对全校朋辈辅导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从朋辈辅导员本身来看,朋辈辅导员大多数来自非心理学或社工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化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就造成朋辈主要是通过自我学习和朋辈间的交流来提高工作水平。由于朋辈辅导员普遍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专业培训,这导致其缺乏理论知识、辅导技巧和实践经验,自然也会影响其工作的胜任度和有效开展。另外,这也导致普通的同学信任度不足。一方面担心隐私会被泄露,另一方面又对朋辈辅导员能否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心存疑虑。本次调查也显示,有17.7%的人认为不被信任会影响朋辈开展个案工作,46.1%的人认为不被信任开展团体活动。这势必也会影响朋辈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首先,系统专业的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只有在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下,才能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朋辈辅导员队伍,从而有效推动各项朋辈辅导工作的开展,避免其带来消极的影响。程素萍等研究者指出,目前培训机制不健全这一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朋辈辅导的发育不良和整个朋辈项目的成长挫折。本调查也发现,朋辈辅导员通过自我学习来提高工作水平缺乏有效性和系统性,使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高校要设立一套完善的朋辈辅导员培养机制,以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在形式上要建立“自我学习+朋辈交流+专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并以专业培训为主导引领自我学习和朋辈间交流。在优秀朋辈辅导员的素质调查中发现,朋辈辅导员注重更多的是辅导态度而非辅导技巧。这是与罗杰斯(Rogers)的“来访者中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人本主义理论是朋辈辅导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它首先要求注重心理辅导的核心态度,即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培养。优秀的朋辈辅导员应该拥有一个真诚开放的心态,以中立的态度,恰当的共情,尊重和接纳、倾听并理解来访者,使其调动自身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因此,在培训内容上,尤其要注重人本主义所提倡的核心态度性条件的培养。Salovey和D'An⁃drea对高校朋辈辅导员培训的调查,发现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占15.0%,超过半数的采用折中的模式,也都整合自我实现、体验学习等理论,但基本上还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托的。当然,也要注重道德和伦理的培养。在本次调查中,有超过七成的认为“尊重隐私”是首要素质。
其次,持续有效的督导是朋辈辅导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保证。督导(supervision)是指有一定辅导和督导经验的心理辅导者,帮助被督导者不断提高辅导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辅导的理解,以及不断完善人格和自我成长。Robinson等研究者指出,学校在开展朋辈工作时不仅要提供全面完善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提供持续的督导和支持。本调查发现,有超过七成的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督导。朋辈辅导员作为非专业的辅导者,难以理解和完全遵守保密性原则;同时其本身存有发展性的问题,有的容易产生情感枯竭,甚至受到心理伤害。因此,高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督导机制,提供持续的督导以保证朋辈辅导员有足够的能力去提供服务。
根据调查结果,在督导形式上,高校要建立“专业督导+朋辈督导+自我反思”三位一体的督导制度,并以老师专业督导为主,同时将个体和团体督导有机结合起来。个体督导主要是针对来访者的特殊个案以及朋辈辅导员个体的深层次性问题,而团体督导主要是针对来访者的普遍个案和朋辈辅导员共有的发展性问题。专职老师也要为朋辈督导提供支持,培养一批朋辈领袖,使他们具有独立开展交流或督导活动的能力。从督导内容来看,朋辈辅导员需要支持督导,希望能获得在心理上的支持和疏导,其次是教育督导,希望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有效的督导,既可以提高朋辈辅导员的胜任度,又能增强普通同学的信任度。当然,督导人员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熟悉督导的内容和职责,以免对参与者造成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