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海英,张婧婧,张 烨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利他行为是一种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可以使得幼儿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得以形成和维持,利他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在4~6岁时开始出现主动的利他行为[2],而且这种利他行为在这一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运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将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提供有力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以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为手段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关于利他行为的概念主要有两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利他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D.E.Papalia,S.W.Olds;H.Bee),“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帮助、谦让、共享、合作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者是不同的。这部分学者认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不考虑行为动机的,而“只有真正在利他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才能够被称之为利他行为”[3]。两种观点的分歧主要存在于行为动机是否是决定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在针对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选取的是分享、捐献、安慰、合作、同情和提供帮助等指标。本研究中将利他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个维度进行考虑,即“幼儿的利他行为主要是指幼儿的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在对这两种行为的考察过程中,本研究更倾向于考察的是忽略行为动机的行为表现。因为就4~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很难真正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动机。同时,利他行为虽具有社会赞许性,但4~6岁幼儿尚处于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个体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水平都较低,出现利己动机的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的几率也较低。综合以上因素,在本研究中,对幼儿利他行为的考察是针对幼儿帮助和捐助的行为表现进行的研究。
在已有的关于幼儿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的研究中,对于幼儿出现以上两种利他行为的具体年龄描述极少。在本研究中,之所以认为幼儿的利他行为出现年龄为4岁左右是因为幼儿的利他行为的产生是以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幼儿大约4~6岁的时候发展了道德感(超我,superego),用以解决自我的敌对冲动和性冲动与害怕父母的敌意或失去父母的爱之间的冲突。一旦幼儿发展了超我,他们就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以避免因为不作为的道德感谴责引发的内疚,或者在与亲社会行为一致的价值观内化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行为[4]。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发展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5],特别是卡西迪在研究中发现,错误信念任务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6]。而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特别是对他人会有错误信念的理解——心理理论形成的标志直到4岁才能形成。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理论的观点来看,幼儿利他行为直至4岁才能出现并日趋完善,因此,本研究将实验对象确定为4~6岁的幼儿。
体育游戏是幼儿日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小伙伴进行相互交流。通过交流,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逐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并对此进行适宜的回应。特别是在体育游戏中,幼儿与教师和伙伴之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关系,从而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这种社会关系(角色关系)是以体育游戏的内容为媒介而串联起来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使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同时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又可以增加幼儿的社会实践机会,正如卡尔·格罗斯所说,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动作,儿童的游戏就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是一种群体性游戏,它可以帮助幼儿树立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从而使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7]。此外,体育游戏还能够“寓教于乐,在愉快活动中求发展,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8]。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时常常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而良好的情绪体验往往出现在成功地完成任务之后,因而体育游戏很好地发展了幼儿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是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情境”的设计和开展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而有安全感的心理氛围,这有利于幼儿消极情绪的排解,促进幼儿健康人格和健全心理的形成。
本研究中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是指幼儿在故事情境启动下,完成体育游戏中的角色任务。
1.4.1 假设依据
已有的关于利他行为发展趋势与年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但这一研究结果大多是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的,针对4~6岁幼儿利他行为发展趋势的研究较少,这使得该年龄段的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不是很清晰。在现有研究中,对于儿童年龄分组都较为粗略,4~6岁幼儿基本被划分成一组,与其他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进行比较[9]。已有的研究中,很少有涉及对具体年龄的幼儿的利他行为发展趋势所进行的研究。但在现实的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4~6岁幼儿分别处于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教育阶段,且4~6岁幼儿有着各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发展的身心因素,所以有必要对4~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研究,这将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阶段,以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利他行为。
体育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育与游戏相结合,体育游戏既不是简单的走、跑、跳、投,也不是单纯的游戏活动,而是幼儿在完成一定的规定情境的同时,进行与之相联系的身体动作,这是幼儿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可以说,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既符合幼儿年龄和身心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尊重幼儿天性,发挥体育活动赋予道德教育的功能、塑造幼儿品格和培养其道德的最佳方法[10]。
1.4.2 假设
假设1,在利他行为中,4~6岁幼儿的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假设2,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的利他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验对象为来自大连市HYL幼儿园的4~6岁幼儿,该幼儿园的分班年龄原则是小班接收2~3岁幼儿,中班接收3~4岁幼儿,大班接收4~5岁幼儿,学前班接收5~6岁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不打破被试原有班级组合,按照原有分班原则,选取大班和学前班幼儿77人参与实验(小班和中班幼儿不满足年龄要求,予以剔除),剔除无效被试后,最后剩余有效被试为69人。
自变量是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因变量是幼儿的利他行为。
2.3.1 实验分组
为了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性别比例均衡,以性别为参照,利用公式,进行分层随机分配(表1)。
表1 分层分组后被试基本情况表(N=69)
对照组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时间根据幼儿园原有教学计划进行安排,但在强度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其与实验组幼儿的活动强度保持相当。实验组幼儿的体育活动内容为情境启动下体育游戏活动,游戏程序为:1)教师讲故事(5 min),通过故事将幼儿引入情境之中;2)课堂游戏活动,游戏内容与故事内容紧密相关,使幼儿进入故事角色中。
2.3.2 实验时间
预备实验2周,2010年3月1日—3月15日;正式实验8周,2010年7月26日—2010年9月17日,根据要发展的利他行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具体实验时间安排如表2所示。
2.3.3 前测、后测——情境启动法测试
帮助行为测试。设计情境,主试人员搬东西搬不动,或者东西掉在地上了,或者够东西够不到。分为5种行为进行记录,5:主动帮助;4:在要求下帮助,如“谁来帮我一下啊?”3:在点名下帮助,如“XXX,你帮我一下?”2:在恳求下帮助,如“XXX,求求你,快来帮我一下吧!”1:无帮助。分别赋予5、4、3、2、1分,5分为最有帮助行为,1分为无帮助行为。
捐助行为测试。利用小海美事件,小海美是儿童村来到幼儿园被园长收留的一名幼儿(实验前征得监护人同意),她的爸爸妈妈都在服刑,所以很可怜,请小朋友们从家里带来衣物、生活用品、玩具,捐献给海美。有捐赠、不捐赠。分别赋予2、1分。
研究结果显示(图1),高年龄组幼儿的帮助和捐助行为比低年龄组幼儿多,但幅度不大,尤其是捐助行为,只有微小的变化,这可能也与捐助行为的计分方式有关系,研究中幼儿捐助行为计分采用的是1分和2分的方式来区分捐助与非捐助行为,只有两点计分,所以变化趋势上不容易被识别到。
图1 亲社会利他行为年龄变化趋势
3.2.1 幼儿利他行为在游戏前后比较
3.2.1.1 幼儿帮助行为游戏前后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表3),大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帮助行为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的帮助行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实验后两组被试帮助行为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4)显示,大班实验组幼儿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帮助行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对于促进大班幼儿帮助行为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效益(P<0.01)。
表3 大班帮助行为实验前后组间比较(N=37)
表4 大班帮助行为实验前后组内比较(N=37)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表5),学前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帮助行为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的帮助行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实验后两组被试帮助行为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6)显示,学前班实验组幼儿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帮助行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对于促进学前班幼儿帮助行为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效益(P<0.01)。
表5 学前班帮助行为实验前后组间比较(N=32)
表6 学前班帮助行为实验前后组内比较(N=32)
3.2.1.2 幼儿捐助行为游戏前后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表7),大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捐助行为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的捐助行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实验后两组被试捐助行为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数稍有提高但不明显。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8)显示,大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捐助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呈现边界显著水平(Sig为0.083)。这一结果说明,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对于促进大班幼儿捐助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效益,但不是很明显(边界显著水平),这可能也与捐助行为评分标准有关。
表7 大班捐助行为实验前后组间比较(N=37)
表8 大班捐助行为实验前后组内比较(N=37)
独立样本Ts检验的结果显示(表9),学前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捐助行为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的捐助行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实验后两组被试捐助行为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数稍有提高但不明显。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10)显示,学前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帮助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对于促进学前班幼儿捐助行为的发展无效益(P>0.05),当然这可能与学前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有关,自我认知较强的时候,个体的捐助行为不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也可能与捐助行为评分标准有关。
表9 学前班捐助行为实验前后组间比较(N=32)
表10 学前班捐助行为实验前后组内比较(N=32)
关于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与年龄增长趋势关系的已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杨丽珠和胡金生在研究幼儿情绪认知与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发现,4岁幼儿的助人(捐助)行为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而李丹等的研究结论却是幼儿的利他观念和利他选择同他们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并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11]。还有的研究则认为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二者间不具有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也表现在针对不同的利他行为,具体的结果又各不相同。这可能是由于在各个研究中,所采用的考察方法并不相同,所选用的被试的年龄段也各不相同,而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可能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幼儿不同的利他行为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的趋势并不完全相同,且这些行为之间也并不一定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高年龄组幼儿的帮助和捐助行为比低年龄组幼儿多。皮亚杰(Piaget)认为,2~5岁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并将此阶段称为“自我中心阶段”,也就是前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往往是不顾及规定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所以规则对于他们而言是丝毫没有约束力的,表现出较多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儿童的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为6~8岁,被称为“权威阶段”,就是他律道德阶段。这时的儿童开始关心各种规则,但幼儿此时所关心的是那些他们尊敬的成人所提出的规则,并且会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绝对顺从的愿望。4~6岁幼儿的道德水平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向“权威阶段”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道德水平得到发展,幼儿的利他行为也可能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移情水平要经过普遍性移情、“自我中心式”移情、对他人感受的移情和对他人总体生活状况的移情几个阶段的发展,4~6岁幼儿的移情水平逐渐由“自我中心式”移情发展为对他人感受的移情[12]。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开始从无法把自己与他人的内部状态进行区分,逐渐过渡到能够认识到别人的需求可能与自己不同,从而开始能够更加熟练地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也就是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移情水平得到发展,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此外,同样有研究表明,角色选择能力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幼儿年龄增长过程中上述影响幼儿利他行为因素的不断发展可能导致幼儿的利他行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影响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来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的产生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4.2.1 幼儿的身体形态与身体活动能力与其社会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卡根等人曾对乳儿体格发育的程度与他们对外界的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乳儿期身体发育的程度同一般活动水平和行为的积极性有密切的关系。日本专家研究发现,幼儿的运动能力与社会性相关,运动能力好的个体,社会性发展也好,这说明幼儿“自我概念”产生的中心很可能是通过确认自身身体活动能力而来的。幼儿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这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又使得幼儿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和动作,这种进步不但会得到成人及小伙伴的赞许,也会使幼儿自身从中体会到“自己很有能力”“很了不起”,从而逐渐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结果同卡尔洛和艾森伯格等人所发现的个体的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其亲社会水平呈正相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3]。
4.2.2 角色选择能力是影响幼儿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柯尔伯格的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幼儿角色采择能力发展欠佳,其亲社会行为也会随之缺乏。李丹在研究中也发现了5~7岁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其捐献行为存在一定相关,角色采择能力强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捐献行为。在本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故事情境启动法,即是利用生动形象的有关利他行为的故事将体育游戏引入,而在听故事、做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仅是旁观者,他们更是参与到故事情境中的角色扮演者,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同时利他行为不断得到内化,使幼儿从最初的可能只是对故事中人物和行为的简单模仿,到逐渐对故事情境和人物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将这种认同和理解发展成直接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支持幼儿在遇到类似的情境中采取相应的行为。同时,在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活动中,幼儿关于帮助他人和对他人施以捐助的行为经验得到积累,从而使幼儿的利他行为得到不断巩固,进而促进了幼儿利他行为的进步与发展。
1)4~6 岁幼儿的利他行为包括帮助行为和捐助行为两种,高年龄组幼儿的帮助和捐助行为比低年龄组幼儿多,这可能是由于影响幼儿利他行为的道德水平、移情、角色选择等因素都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而得到发展,使得幼儿的利他行为也得到了发展。
2)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使4~6幼儿有了实践社会角色的机会,从而使幼儿的帮助行为明显增多。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实践社会角色,学习遵守社会规范,从中不断理解和发展自己在未来生活中所必需的生活本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使利他行为得到内化,使幼儿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逐渐对故事情境和人物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直至内化演变为幼儿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
3)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对4~5岁幼儿的捐助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5~6岁幼儿的捐助行为的发展没有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捐助维度上设置的评分级别只有捐助和没捐助两个,同时,我们采用的测试情境是小海美这个幼儿现实生活接触过的实例,而且幼儿对于小海美的故事和身世也较为熟悉,因此小海美的情境测试很容易引起幼儿的移情反应。这也从某种层面上解释了在实验前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在捐助行为上的平均得分均较高(均为1.818)的原因。
[1] William Damon Richard M.Lerner,林崇德.儿童心理学手册[M].第6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6-749.
[2] 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0-161.
[3] 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2.
[4] Freud,S.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M].London:Hogarth,1968:356.
[5] 丁芳,郭勇.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3(3):660-662.
[6] Cassidy K W.Wemer R S,Rourke M,Zubemis L S,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positive behaviors[J].Social Development,2003,12(2):194-221.
[7] 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6):58-60.
[8] 李习友.素质教育与体育[M].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0:744.
[9] 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7-121.
[10] 李刚.评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特质[J].体育科学,2012,32(4):77-83.
[11] 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89(5):6-11.
[12]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书馆,1980:115-116.
[13] Carlo G,Eisenberg N,Troyer D.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In what cont exits is it appar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5):450-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