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益锋
摘 要: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本文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提出、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途径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延伸及考试,阅读都是主角。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复杂的综合性极强的思维活动,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提出
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发和培育学生阅读的内动力(即广泛阅读的需求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够凭借它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人们把阅读能力比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正成倍增长,人类的知识来源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所以我们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是基础教学的基础。
以前一些语文教学工作者认为,每一课把课文讲完,学生抄下文章的中心、段意、写作特点等,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专注阅读,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亲身实践阅读,才能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审美,习得技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选择和实施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者,是学生阅读探究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者,而不应是学生参与阅读的限制者和总结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审美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的。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何等重要。
2.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把零散的、无系统化的知识组织成为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稳定的认知结构是顺利地吸收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的有利条件。因为新知识只有在与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才有利于接受和贮存。新知识的输入,可以有效补充、调整、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认知的系统化,是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分析的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学会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地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方面或各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综合。分析与综合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人们通过分析与综合,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现在各种试卷中布置了大篇幅的阅读题,如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极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测试题内容。所以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快速阅读采取的是以句子、段落以至于整页文字为阅读对象,以快速扫描的方式来读。一眼扫过去,便可以捕捉到成段、成页的文字,并迅速反映给大脑进行处理,大脑通过简缩、提炼、抓住核心,从而迅速准确地理出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概要。因此,快速阅读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大脑快速运转和超强记忆力等因素的综合运用。
怎样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呢?第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快速阅读的主体目标。这个主体目标主要是指学生,他们在阅读前应当明白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了解自己懂得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努力弄懂自己不懂的阅读知识及时查漏补缺。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其次应当明确快速阅读的材料本身的目标。明确阅读材料的问题要求,在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试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回答问题前弄清要求的习惯,搞清所提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词语的运用,人物情感的抒发,抑或是概括文中思想内涵等。最后要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规律性特点,因为阅读材料的文体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速度。如记叙文,就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议论文就谈及论点、论据的使用和论证的方法及语言的逻辑性等。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了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效率。第二,快速阅读的课堂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平时教学每篇课文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第三,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的训练是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单元教学中,自读课文是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好材料。只要这种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了,学生的整体快速阅读能力就会在无形中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1.把握思路,培养整体感知作品的能力。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力求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布局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各部分才有一个基准,不至于偏离文章的主体思想内容。
2.读思结合,培养质疑思辨能力。“学贵有疑”,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积极开动思想机器,读思结合,敢于发表见解。如何质疑?可从两方面要求学生。一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提出疑问;二是不同意作者的说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有的文章较深,不少地方不懂,有疑难,自然就要质疑;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似乎没有什么疑难,所以要于无疑处生疑;有的文章是一家之说,就可以争鸣。
3.注重个性,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阅读的角度看,阅读分为还原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前者是“入”,后者是“出”,阅读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超乎其上,并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让学生掌握分析评价文章的一些方法,理解课文的内涵和内涵表现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适当的训练,发展鉴赏和研究能力。
4.诵读感悟,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语文的主要特点是言语性,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过去,或架空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性,或探索微言大义,都不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美。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掌握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重要标准。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