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永峰
摘 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常常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从常见的无效问题的特征,新课程教学提问应凸显探究性,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等方面阐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常常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古代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课堂上,老师常常用提问的方式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但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是有效的,无效的提问不仅没有对学生思维起到培养作用,还可能冲淡教学重点,削弱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提问是老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欲增强教学效果,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但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提问的效果堪忧,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使提问变得无效。
一、常见的无效问题的特征
1.问得不明确。由于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精心思考,有可能某些老师语言表达不清楚,导致问题指向性不明,使学生弄不清楚老师在问什么,无法找到思考的起点。这种无效提问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不能针对所有学生。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没有考虑到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么很难,要么很容易,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常常造成“冷堂”现象。问题过难,回答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问题太容易了,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
3.节奏把握不当。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而思考时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难度,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假如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就回答不起来;假如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多,课堂会出现松散现象,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教学提问应凸显探究性
新课改提倡探究性教学,因此,提问应该凸显探究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只限于学生回答,而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借助问题朝着探究化学原理的方向进行。传统教学中也有提问,但多数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旧知的情况,新课程教学中的提问要体现科学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并重视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探究的起因是问题的出现,而探究学习的兴趣也是由于学生发现了惊讶的问题,因此,老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CO2性质时,让学生通过玻璃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然后问学生:澄清的石灰水怎么变浑浊了呢?在学习溶解度知识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喝咖啡的时候需要加点糖,假如不断向咖啡里加糖,能否不断溶解呢?这样的问题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产生探究兴趣。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老师设置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探究的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教学将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提问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应该让所有学生都能借助问题获得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设置的问题照顾到所有学生,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困难的。因此,老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层次性,而不是只针对几个尖子生。比如,在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的时候,可以这样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滴加什么试剂检验硫酸根离子?对于中等学生:会看到什么现象,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式吗?对于优秀学生:为什么还要滴加少量稀HNO3呢?
2.提问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特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针对性,找到各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比如,初中生有好奇心,那么老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金属保护知识时,可以设置这样有趣的问题:在生活中,将削皮后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你会看到苹果肉出现什么现象?还是白色的吗?类似的马铃薯削皮后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水果刀多数为不锈钢制成,为什么不用铁制呢?这个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增强了学生思考的趣味性,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又如学习CO2气体性质的时候,老师总喜欢先做个小的演示实验,将收集的CO2气体倒在点燃着一高一低蜡烛的容器里,当学生看到低的那支先熄灭后,就问学生:为什么先熄灭的是低的那支呢?这说明倾倒的CO2气体有哪些性质?此外,为了增强提问的趣味性,老师的用语要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当然,老师的用语必须简洁明了、科学、规范。
3.提问要控制好节奏。课堂上的提问不是多多益善,不少老师在备课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教学效果并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不是问题设置得没有质量,而是提问节奏没有把握好,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考虑的时间比较多,但老师眼看完不成教学任务了,就代替学生回答了,学生没有得到思维锻炼,失去问题的教学价值;而有些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超出了实际需要,课堂出现松散现象,不少学生乘机讨论题外话。
总之,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大有学问,它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更不是随便问问。老师要立足于新课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综合考虑设置哪些问题,如何设置问题,如何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如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等等,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探索。
参考文献:
[1]叶育萌.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J].教学策略,2007(1-2):34-35.
[2]张文月.新课改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J].课堂教学,2007(3):54-55.
[3]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