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漪
摘 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新秧歌运动在传统旧秧歌的基础上,融入当时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内容,在鲁艺文艺工作者的带领下,在革命的文化战线上发扬。
关键词:新秧歌;团结;象征
一、团结人民的有力武器
自原始舞蹈开始或许就有团结凝聚的功能,舞蹈似乎真的某些神力可以让人们为之癫狂,原始人聚在一起手舞足蹈,慢慢形成了只有这个氏族或部落才具有的独特风格的舞蹈,达到成员间独有的精神上或行为上默契,使大家在心理上达成认同与共识,以形成具有“我们感”一个整体,让彼此之间更加团结。在抗战期间,文艺工作者们在毛主席的文艺思想下,发展新秧歌这种原来就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文艺形式,与人民踏着同一个节奏起舞,形成了一个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具有“我们感”的大集体,通过新秧歌的动律魅力,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使大家社会化为具有爱国心和拥护党的整体。
新秧歌形成并逐渐强化了这个社会集体共有的革命精神。一方面,通过大家聚集在一起扭秧歌,将这种外在的具有革命内涵的社会意识强加于个人的意识之中,从而使这种集体意识扩大并变得更具普遍性,形成一种非制度化的流行、舆论或时尚,让大家共在这种艺术形式之中充分感受到群众运动中的狂热情绪。同时又增强了这种革命精神的权威,在恶劣的社会大环境下,使人们感到必须互相团结才会更坚强、更自信。由此,新秧歌让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过新秧歌剧的表演,让剧中对正面人物的弘扬以及对反面人物的批判牢牢地深入人心,以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矛盾来增加人们对正义的共识以及对于革命的热情。
跳舞需要团结的精神,同时跳舞也在培养这种凝聚力。新秧歌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特殊时期发展,成为了大家共同的选择,它这种强烈的感染力与凝聚力使其蓬勃发展。虽然新秧歌来自于对淳朴的旧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但也正因为它的淳朴,让每一次闹起秧歌都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再加上当时生活的艰苦与抗战的现实背景,这又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民族感,人们的情感也会与以往的有所区别,他们的情感会来的更加复杂和强烈,往往会更有凝聚力,让大家紧密团结,众志成城,战胜困难。
二、新中国仪式庆祝的象征符号
新秧歌运动开启之初是1943年春节在延安南门外广场上闹起来的,一是庆祝传统节日春节;二是庆祝废除不平等条约。从这一刻开始闹秧歌不在只是为了庆祝传统的节日,也开始用以庆祝革命的胜利、鼓舞革命的士气。李劫夫在《劳动人民是知音》中记录“我们庆祝反‘扫荡的胜利的时候,人们……唱歌子、扭秧歌。”新秧歌在这里凝聚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了庆祝仪式的符号。
新秧歌又有翻身秧歌、解放秧歌之称,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腰鼓舞与红绸舞,其中腰鼓被群众称之为胜利腰鼓。新秧歌运动从抗战之时兴起后,它的流传从延安辐射到了全国,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新秧歌随着解放到达了各地。哪里得到了解放,哪里就出现了新秧歌,这种“解放秧歌”“胜利腰鼓”传播到了全国。红绸飞舞、鼓乐震天,新秧歌在此刻成为了人们庆祝旧社会摧毁、新生活到来的最佳选择。
庆祝革命胜利的解放军入城式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作一种庆典型过渡仪式。进行这种仪式后,标志着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军进入城市标志着一个城市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新秧歌在这些庆典型仪式上表演,是从新秧歌运动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们庆祝胜利与表达喜悦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新秧歌成为了一种特定符号,成为了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意义深远的特殊符号。
在2011年,美国杨百翰大学来京与北京舞蹈学院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了代表中国特色的腰鼓,新秧歌成为了中国舞蹈的代表,甚至是中国的代表。由上述可见,新秧歌在经历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延安、陕甘宁边区到全国,由最初的娛乐、宣传为主逐渐演变成了庆祝中国革命胜利仪式的符号,演变成了中国人民庆祝胜利的符号,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甚至是中国的符号。从有具体实用意义到成为象征意义的新秧歌,在受不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自然选择进程中,保留了其最精华的部分与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相结合,成为近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与象征。
参考文献:
[1]艾克恩主编.延安艺术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76.
[2]刘 星编著.古诗今用集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刘 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18.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