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亮
[摘 要]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学 ;心理健康;课堂模式
一、“知、情、行”模式的产生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属于活动课范畴,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结地合起来。但当下使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刻板,不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和本质,因此,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结合,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本教学模式。
二、“知、情、行”模式内容介绍
(一)主要观点。该模式的建立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和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优化情绪品质,增进心理健康。本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围绕活动展开的学习,模式需要教师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将内容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生活,感受问题情境,然后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归纳总结,让学生自悟自得,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操作方法。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本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通过亲身感悟,以达到实际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本教学内容可通过三种基本活动方式来完成:
1.认知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讨论—澄清式。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争论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或辩论。
(2)故事联想式。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引入故事,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情境式。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常见情境有以下几种:
(1)角色——体验式。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2)游戏式。通过游戏能使学生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3)氛围式。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感受环境。
3.行为训练式。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奖赏。利用实物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2)懲罚。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形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活动形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且都是通过感受体验,通过感知训练,最后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感受、感知、感悟”模式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三)课堂流程。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领悟道理,因此,可做如下分段:
1.第一时段:作为核心时段,时间30分钟左右,五个环节:活动规则说明—进行活动—小组交流—表达感受—教师小结。
2. 第二时段:辅助时段,10分钟左右,悟出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强化训练。
(四)课堂评价
本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度。
1.认知改变。本课程教学评价须关注通过教学或通过活动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发展和改变。即教师在结束课程后,学生在认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接受理性的观念。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课堂中反思过自我的不良认知;是否去除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发展积极品质的技巧等。
2.情感体验。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在活动中产生心灵的触动或震撼,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认知,深入情感。学生体验的充分性、丰富性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中学生能否感受到心灵的碰撞,能否产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对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有深刻而丰富的体验等,都是教学评价需要考察的。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教师所创设的心理环境;是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否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行为参与。学生的行为参与是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评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教师的预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从学生的行为参与评价教学,就必须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等。其观测指标包括:参与面,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参与度,学生多大程度上积极投入到班级活动中,是否能够完全跟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