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凤爪,在香港是一道十分出名的美食。
平日里,闲来饮茶,粤式点心的“四大天王”之中,除了虾饺、烧卖、叉烧包之外,还有一样便是豉汁凤爪。三五爿凤爪底下衬着好几粒花生,凤爪均浸在豉汁之中,或是浸透了豉汁。凤爪发得很是松糯,又带点胶汁的黏连,香、甜、糯相交织,口感相当好。与其他港式点心相配,相得益彰。这种凤爪算得上是餐桌上的常客。
有种凤爪,让人痴迷,让人疯狂,那是在布袋澳的“发记海鲜酒家”。每次海鲜大餐之前,店家必定会送上一盘前菜——凤爪。与别处不同的是,这凤爪是连着脚杆的,因而长长大大,并不加什么有色酱料,而是盐焗过的,呈奶白色或蛋奶色,又不知用的什么工夫,蒸发得够糯够黏,而且调味咸淡适中。一盘上来,众人争先恐后,你一只,我一只,很快清空。食完,手上黏得很,得用茶水来洗。而每每仍有人高呼:“再来一盘!”我曾经陪一位老领导去这家店吃白杆凤爪,因为味道实在好,他竟一口气连啃10多只,方才罢手。食毕,还连声说:“好吃!好吃!”不过近来,可能是知名度高了,这种凤爪不再白送,而是需要另点了。照旧,仍是十分受欢迎。
高级一点的,要数凤爪与鲍鱼或是海参搭配,自成一道美食,而且是用鲍汁烹饪,相当糯滑鲜美。在这一配搭中,凤爪绝不逊色,菜式也绝不跌身价,在香港顶级的食肆常可以吃到。此时,凤爪全然成为一种顶级美食,甚至是一种奢侈品了。
在大厨的巧手烹饪下,小小凤爪千变万化,翻出了很多花样,这是其他食材很少见到的,诸如卤味凤爪、酱味凤爪、泡椒凤爪、蚝油凤爪、鲍汁凤爪、拆骨凤爪等等。
鸡,什么时候被称作“凤”?鸡脚,又何时变成了“凤爪”?恐怕也有一段历史了。
据说,将鸡誉为“凤”,始自宫廷祭礼,《明宫史》曾有过记载。可见,从明朝起,在祭礼中已有把鸡当作凤、作为上佳供品的事例。
有凤,自然就有凤爪了。可是,关于凤爪称谓的起源,却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说是始于清初,当时有位大臣名叫田雯,退休后回到家乡德州。庄里每逢四月二十八祭药王,家家户户杀鸡过节,鸡爪皆弃。而田雯素爱此物,于是,其弟子便挨家聚敛,逐户寻集,凑齐百对,洗剥干净,送至扒鸡老店,求其与扒鸡共煮,遂得美味。某次,恰有好友王士镇来访,田雯专以凤爪相待。王见上桌时竟是鸡爪一盘,十分讬异,于是问道:“何以冠名‘凤爪?”田雯笑道:“君不见《尔雅·释鸟》载:凤者,乃鸡头、蛇颈、燕领、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鸡除尺寸不够,余者何处不似,又焉可不得称凤?”于是凤爪雅名便传开了。
凤爪,不仅好名,而且好味,可谓实至名归。
由于人们对于凤爪的喜爱、好食,以至于常常出现食材供不应求的情况。于是便不得不广开来源,从国外专门进口凤爪。我有几位广东朋友就专门做进口冷冻凤爪的生意,据说每天接货的进口凤爪就有好几个集装箱。
凤爪虽小,工夫不少。加工凤爪时,先要剪去指甲;还要放入沸水中汆烫,并加少量盐花,以去除异味;还要用小刀将鸡爪掌心的小块黄色茧疤去掉,顺势还要褪去凤爪上残留的黄色外衣;焖煮时还另有一套程序。随着菜式品种的不同,其调料与工艺也各不相同,甚至还有一些独家秘方或手势,而这正是商家最不愿意透露的。
凤爪,少说也有几百年的烹饪史。凤爪的普及与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认真”,也体现出一种“创新”。正可谓:人生何处无创新,创新莫谈有止境。
把“下脚”做成“上品”,可能是香港人乃至广东人的一项创举。其中很出名的,恐怕就是把鸡脚变成了凤爪。真所谓“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