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药物治疗比较研究

2014-10-28 00:54郭世平
企业导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痢疾比较研究中医

郭世平

摘 要:针对各种的细菌性痢疾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症状、不同病因产生的细菌性痢疾,特色药物治疗疗效显著。部分特殊病例需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治疗。

关键词:痢疾;西医;中医;比较研究

一、细菌性痢疾疾病概况

(一)细菌性痢疾疾病发病机理。痢疾杆菌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吸附和侵袭作用,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能引起结肠典型病变,而对上皮细胞无侵袭力的菌株并不引起病变。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和因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固有层呈现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并有细胞及血浆的渗出与浸润、甚至可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衰竭,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形成小而浅表的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直肠括约肌受刺激而有里急后重感,内毒素可致全身发热。

痢疾菌经口进入胃肠后致病,必须突破胃肠道的防御才能实现,痢疾菌容易经胃侵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很快繁殖是因为其有较强的耐酸能力。痢疾菌依靠自己的侵袭力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痢疾菌在固有层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少量痢疾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因而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少见。临床上可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氏菌感染则多呈不典型发作,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目前以福氏和宋内氏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志贺氏菌群流行。

慢性菌痢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其次是升结肠和回肠下段,肠黏膜水肿增厚亦可形成溃疡,溃疡常迁延不愈,有时虽渐愈合,但因溃疡面积较大,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周围有息肉形成,有时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有的溃疡愈合不完全,黏膜上可见肠腺黏液囊肿形成,囊肿内可不断排出痢疾杆菌,使病情反复发作。

(二)细菌性痢疾疾病发病范围。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20~39岁青壮年次之,而老年患者较少。

菌痢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原因有三:一是这个季节天气炎热,气温高,痢疾杆菌适合生长与繁殖。二是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强力壮,不洗手拿起来就吃,导致病菌与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三是夏秋季节人体维持体温衡定的方法是通过皮肤散掉更多的热,这样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

二、各种药物疗效比较分析

(一)西医。(1)急性菌痢治疗。(1)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和卧床休息。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在身体恢复过程中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有失水现象应口服补液盐。不能由口摄入时,则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注射量视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给予碱性液体。对痉挛性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及腹部热敷,忌用显著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延长病程和排菌时间,但不宜长期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物。能够作用和影响肠道动力的药物有阿托品、颠茄合剂、度冷丁、可待因、吗啡、樟脑酊、苯乙哌啶和盐酸氯苯哌酰胺等。(2)病原治疗。近年来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渐见增多,粪便培養检得致病菌时需作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①喹诺酮类:作用于细菌DNA促旋酶,具杀菌作用,且无毒副作用,为成人菌痢的首选药。因可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学龄前儿童忌用。②磺胺类药:磺胺药对痢疾杆菌有抗菌活性,但如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则有协同效果。③抗生素:尽量口服给药。氯霉素、四环素族等抗痢疾杆菌活性差,耐药菌株日趋增多,在某些大城市中不宜以氯霉素或四环素族作为急性菌痢首选药物,但在农村地区仍可使用。痢特灵对本病仍有效,但呕吐等副作用较大,部分人不能口服者,可改用庆大霉素或氨苄西林等抗生素。但该药不宜作为“一线药物”,以免耐药菌株增加。

(二)慢性菌痢的治疗。(1)抗生素的应用。首先要抓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致病菌不敏感或过去曾用的无效药物暂不宜采用。大多主张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类的抗菌药物,剂量充足,疗程须较长且需重复1~3疗程。可供选用药物同急性菌痢。(2)菌苗治疗。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一次,剂量自每日0.25ml开始,逐渐增至2.5ml,20天为一疗程。菌苗注入后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并导致局部充血,促进局部血流,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3)局部灌肠疗法。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增强杀菌作用,并刺激肉芽组织新生,一般作保留灌肠。(4)肠道紊乱的处理。可酌情用镇静、解痉或收敛剂。(5)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限制乳类和豆制品。大肠杆菌数量减少者可给乳糖和Vitc,肠球菌减少者可给叶酸。可服乳酶生(含厌氧乳杆菌)4~6g,或枯草杆菌片剂(每片含菌50亿),或枯草杆菌溶液100~200ml(每ml含活菌3亿)灌肠,每晚1次,疗程2~3周,以促使厌氧菌生长,重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培菲康和丽珠肠乐也可调整肠道菌群,前者成人3~5粒/次,后者2粒/次,皆每天2~3次。

慢性菌痢的治疗效果尚欠满意,如有显著症状而大便培养阳性,则需隔离治疗。此外,应追查促使转为慢性的诱因,例如是否有寄生虫病、胃炎等加杂症,对有关伴发病进行适当的治疗,鉴于慢性菌痢病程较长,其急性症状常有自然缓解倾向,因此,必须反复进行大便培养,才能判断治疗效果。

三、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本型来势迅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抗菌治疗采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与氨苄西林静脉注射,剂量、用法同急性期,中毒症状好转后,按一般急性菌痢治疗或改用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或诺氟沙星口服,总疗程7~10天。氟喹诺酮类静脉针剂和头孢哌酮也可使用。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伴有呼吸衰竭症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采用脱水疗法、严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尼可刹米等肌注或静注。重危病例应给予呼吸监护。

中医。(1)中医中药治疗:采用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 mg/kg/日,连用5-7日。生大蒜口服。(2)偏方湿热痢疗法。治则:清热燥湿止痢。处方:合谷、上巨虚、天枢、内庭。治法:均采用泻法。(3)针灸疫毒痢疗法。治则:清热解毒止痢。处方:天枢、足三里、曲池;抽搐不止加太冲、阳陵泉,高热神昏加水沟、委中,厥脱加关元。治法:天枢、足三里、曲池均施凉泻法,应据病人情况,适当加大强度。委中以三棱针刺血,神阙隔盐灸。人中、太冲、阳陵泉宜用泻法,须持续较长时间运针,直至症状有所改善。

结论:目前研究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虽然大同小异,但疗效显著,关键在于对症下药。某些特殊病例需要中西治疗相结合。由于所用抗生素经常更新换代,近几年常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吡哌酸及氟哌酸,部分兼用灌肠治疗,有些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或头孢唑啉等,因而造成近年细菌性痢疾平均住院日延长,不是治疗不当的原因。

猜你喜欢
痢疾比较研究中医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