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珠 王娜
摘 要:非营利组织如何兼顾获取利益与达成其社会目的,实为一重要课题,且唯有达成这双重目标,非营利组织才有永续经营发展的可能。为解决此困难,近来许多非营利组织尝试朝向效仿企业来创新服务与开辟财源等积极的开源作法,使得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活动、走向商业化。
关键词:个人;非营利组织;公益企业;冲击
一、对管理者的影响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本质上有许多的不同,就成立使命而言,营利组织乃是为了追求公司有最大的利润收入,而非营利组织乃是强调对其公共使命的实现;就公司组成来说,营利组织是领薪的员工所组成,而非营利组织却常常包括志工这项人力资源;就公司运作上,营利组织强调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的企业家精神,领导风格上较偏向主动积极,但非营利组织由于其公益的本质,其管理者发自慈善,再加上为义务服务,领导风格上较趋于被动。然而,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此时管理者必须兼具慈善与企业家的精神,对于管理者本身来说,会形成心理层面的冲击。
对组织管理者来说,当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模式运作后,管理者首要面对的是如何妥善的管理非营利组织。因为当组织变迁转型公益企业后,其改变的是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型态,从不以营利为目的改为兼顾社会目的与经济目的,在此转变中,管理者如何调整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如何权变的管理新型态的经营模式、如何与外界维系良好的关系、做决策时能兼顾到组织的双重目标等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环境层面的课题,皆为管理者所需面对的冲击问题。
在非营利组织中,许多社会福利工作人员皆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基础,但在管理社会福利机构上,社工人员的专业与经营管理的专业是不同的。许多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皆是由社工人员来担任,但社工人员大多数未受过管理专业的训练,因此管理起非营利组织,便问题不断。在此情形下,纵使组织管理者在非营利组织的营运战略上,学习企业组织的企业精神,仍会产生许多领导与管理的问题。
二、对服务对象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代表着非营利组织运作型态的改变,此时非营利组织里的服务对象也受到冲击。由于非营利组织必须去赋权“弱势”或是“被照顾者”,使这些原本服务对象变成为有能力服务他人的人,且能将第三者付费的系统转成受益者付费;使得这些服务对象须从其传统服务对象改变为服务者的角色。
三、对员工产生的影响
组織内的成员大部分都相当珍惜其既有的利益,因此组织变革意味着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故在组织无法肯定是否能掌握与从前同样的资源时,也无法预知未来在因应新的组织变革时,将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以及时间成本等,这样的组织变革方式,于是产生了组织成员不听从、冷漠、怠工及离职等抗拒行为产生。以上的行为,在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经营模式中亦会产生类似的冲击。
所有公益企业的共通的特质即是需要去维持价值、使命、与组织成长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公益企业里要致力于使员工彰显一致性的社会目的价值、规范与组织运作措施之间的平衡。对于公益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员工与公益企业之间互动的显著性质。许多例子均显示由于是服务性的组织,员工的士气会影响服务的质量,而这是顾客可以敏锐感受到的。因此,员工的福祉是公益企业的管理者与经理人需要格外关注的议题。
因此,非营利组织在转型公益企业的过程中,对于组织中的个人层次,会产生员工抗拒行为,而其变迁转型后会有抗拒行为的产生,其中包含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不安全感因素;其次,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后,其组织文化的变革会改变群体中的任务与角色关系,并且会破坏群体的规范与群体成员对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期望,使员工产生抗拒的心理;最后,多数在非营利组织的工作者都基于认同其工作的社会使命而来,但若非营利组织变迁转型公益企业,却无法衡平其社会目的与经济目的时,会导致员工产生抗拒心理。
参考文献:
[1] 刘文萃;论非营利部门的市场化运作[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