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4-10-27 03:30王丽洁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王丽洁

摘 要: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各种矛盾积聚爆发的呈现形式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正确认识高校群体性事件,缓解校园矛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借助集群行为的相关理论,从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 心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一、集群行为与高校群体性事件

(一)集群行为的有关理论

群体性事件,国外一般称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集体行动。集群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最早研究集群行为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黎鹏·古斯塔夫,他认为经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的作为单个个人所没有的特征。斯坦莱·米尔格拉姆认为集合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1]戴维·波普诺认为集合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2]我国学者又将集群行为称为“群众事件”、“聚众活动”、“群体事件”等。[3]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特征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主要由高校学生参与,以表达学生的某些诉求或维护群体利益为目的,事发突然并对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群体性事件。[4]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一般有三大特征:一是突发性。高校群体性事件突发性较大,往往没有规律可循,从而带来的难以预测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功能的发挥。二是破坏性。高校群体性事件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造成一定区域内的慌乱,更会使高校在社会上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三是针对性。群体性事件的正对性明确,有的是出于维护国家荣誉的行为,如国内有高校针对台独行为引发的抗议活动;有的是针对学校决策,如学校食堂的价格过高等。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要素

(一)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某个群体与群体成员从事某种群体活动时,个体的特征被逐渐消解,直至完全融入群体。首先,匿名性是群体心理的一大特征。一旦处于匿名情境之下,个体的意识发生改变。个体无意识的人格代替有意识的人格,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群体成员成为一部有着破坏欲而且不受自我意志控制的机器。在去个性化的情况下,个体有意识的人格完全消失,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有违常规行为的发生。观察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参与的成员,他们作为群体一员开展活动时,往往无所顾忌,并且还表现得尤为积极主动。

(一)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对群体其他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它能使群体成员盲目地接受群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它还能使群体成员自觉地按群体指定的方式行动。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影响是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群体成员的主要特征。纵观高校群体性事件,不确定的事件信息和感情冲动的群体成员是造成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兩大因素。当事件信息尚不明朗,具有高敏感性的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就会产生认知歪曲。

(三)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是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群体其他成员相同情绪的一种情绪传递现象。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具有相似价值、态度和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的情感统一起来,并去吸引和影响更多的人。由于高校群体性事件常常发生在人群较为密集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因而当一个人发出自己的情绪后,其他人极其容易被感染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单个人的行为就逐渐演化成了多个人甚至整个大群体的行为。

三、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过程

首先,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一个必然前提是群体成员在认知上趋于一致,即群体成员间发生了认知趋同。只有认知上的一致性,才能凝聚成群体,并且为了一致的目标而行动。在认知趋同形成过程中,舆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某一热议的话题往往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在议论中,不同的人会对该问题表明不同的态度,由于群体中暗示、感染的作用,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较易产生相同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也因此奠定了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认知基础。

其次,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一个必要阶段是群体成员不满情绪的积聚,不满情绪积聚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与否。在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感情共鸣以循环式和连锁式的形式快速感染与强化,不仅原本激动的成员更加斗志昂然,而且感染并吸引了旁观者,于是群体的队伍不断壮大,逐渐统一的情绪不断积聚,为事后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最后,高校群体性事件在前两个阶段的积聚后不可避免地全面爆发,即达到了群体情绪宣泄的阶段。情绪宣泄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高峰阶段,这个阶段只要有一个人发表激烈言辞,整个群体就会以群情激奋之势活动开来,争相发泄不满。效仿的群体成员并没有受任何人的指使,而是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下,自觉主动地参与了活动。

四、结语

高校群体性事件往往错综复杂,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也极为棘手。基于该心理机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找到适宜的切入口进行预防、控制和治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对于维护高校教学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76P.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66-567P.

[3]张兆端.关于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研究若干观点述评[J].新华文摘,2002(5):9P.

[4]农坚.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5):160-162P.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