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有效性探微

2014-10-27 03:30王成萍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王成萍

摘 要:当前活动教学仍然存在着误读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活动教学有效性认识的异化。对此,必须加以矫正,使教师对活动教学有效性认识回归原点,真正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活动教学 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征,而活动教学则主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认知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具有实践性、探究式、综合型等特点。由于两者在本质上的诸多共性,教师们可以借助活动教学来高效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但是反观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很多教师要么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硬性灌输“政治知识”;要么开展活动教学时表面热闹非凡,而实则思想教育效果低下。那么,教师们该如何高效的实施活动教学,实现思想品德课程与活动教学的完美“嫁接”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问题:对活动教学的误读

活动教学,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形式。它首先是一种教学形式,具有一般教学形式都有的共性,但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有自己的特点。 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出现误读,使得活动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一)活动目标不明确,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是笔者发现我们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时,考虑活动形式较多,考虑教学目标偏少。如某节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采用小品表演,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上也热热闹闹,但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谈论更多的往往是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表演等,至于活动的目的、活动意义则较少有人在意。演唱、辩论、分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被老师们生拉硬搬与各种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嫁接”。因为缺少对活动目标的考量,这种“嫁接”必定会出现“排异反应”。甚至还有些老师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性体现明显,活动教学有没有目标无所谓。

(二)活动形式注重“身动”,忽视“心动”

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既包括认知活动方式,又包括实践活动方式;既包括外显的活动方式,又包括内隐的活动方式。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活动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口、动手与老师进行语言或动作的呼应,整堂课上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师生忙的不亦乐乎,学生基本没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但殊不知思维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也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教学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缘于这种认识上的误读,教师实施活动教学时只关注“动”,但对教学中本该有的“静”——学生的思考环节则关注不够。很多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出现了有“动”,无“静”;有师生动,无生本动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活动环环相扣,但它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认识的升华等很难有实质性的提升。

(三)活动对象旁观者众,参与者少

活动教学实质上就是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情境,来规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促进活动的充分内化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学生大面积参与,才能达到活动教学的有效。但是很多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中,参与活动、讨论的总是那么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并未真正参与活动中来。性格内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数抱着冷漠的态度——“本剧与我无关”。如果活动教学不能辐射多数学生,不能吸引多数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教学难言有效。

(四)活动过程过度演练,活动失真

活动教学中,当“活动”与学生在教学中“遭遇”,必须会出现一些“意外”。但现实中很多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顺风顺水,无半点“卡壳”,甚至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答案都出奇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现象在公开课、示范课上表现尤其严重。可以想象,教师们肯定在课下做足了功课。“活动”在课前反复演练,学生参与的项目由教师组织多次排练,许多任务由教师代劳,以此换来课堂上活动的顺利。这种经过过度包装的“表演性活动”,看起来顺利但不是原生态的,缺少了课堂本该有的灵动,缺少了学生真实的体验。

(五)活动结果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冲突点、疑惑点,进行有效自然地生成。活动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考虑预期结果是否达成,还要看实际教学进程中学生的真实变化与发展,有无生成。但是笔者在听课和观摩活动中,甚少发现活动结果的生成,多数活动教学预设有余,生成不足。既使有些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存在少量生成,也由于教师“方向感”不足,而使课堂教学耗时低效。

二、诊断:活动教学有效性认识的异化

活动教学的误读,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活动教学有效性认识的异化。这种认识上的的异化表现在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认为只要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课堂上学生活动起来,气氛搞起来,这种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就是成功的。教师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时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动”而不“教”、活动过度演练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根本上是因为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的本质与特征认识不到位,过度追求形式,忽视了活动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活动宗旨和课程目标,他们也没有把活动教学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更好的融合起来,吸取两家之长并发挥各自的特色。教师对活动教学认识的异化使得他们在教学时,不仅没有展示出这种教学的优点,反而丢失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长处。

(一)活动教学要有的放矢、动静皆宜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人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总要有一定的结果预期,教学活动能否达成预期的结果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起码指标。活动教学既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在实施时,必须也要有明确详细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误以为沉思中的“静”就是沉寂、冷场,他们忘记了思想品德课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动,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和体验,并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由此得出,有的放矢,动静皆宜的活动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二)活动教学要“目中有人”

活动教学要为学生成长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去服从活动。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活动教学时,不从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那么活动中出现“曲高和寡”、学生不积极参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活动教学时,要“目中有人”。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方法的活动教学,都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活动教学接地气讲人情。若活动教学“目中无人”,任由老师们怎样启发引导,卖力吆喝,学生们也是不会买帐的。这就是教师实施活动教学时旁观者众,参与者少的原因。

(三)活动教学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活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等于说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建议者。思想品德活动教学中出现“活动过浅”、“活动过度”、“场面失控”等问题,很多是因为教师过分突出“学生主体”,而忽略了“教师主导”。学生囿于知识经验有限,在活动教学中往往会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怪”。这时教师对升华活动主题、引导活动方向、提高活动效率等方面所体现的主导作用将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作用不仅没有弱化,相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矫正:回归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原点

开展活动教学必须讲求有效性。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及诊断,我们不难看出,要在实践中提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促成教师回归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原点。

(一)活动教学目标明确、详尽

要有效地进行活动教学,首先必须明确活动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活动教学中要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应以“活动“为载体,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又要借助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指导学生修身养心的方法,做到知行统一。活动教学必须主题鲜明,目标要始终兼顾知识、技能或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促进“人”的发展做为最高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

(二)活动教学方案简约、有序

活动教学的过程要简约清晰。简约的过程能让学生很快明白活动的规则、要求、程序, 活动也就能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那些热烈华丽的课堂活动,则常造成活动形式对活动内容的负作用。活动频率也要简约适当,过多的活动只能使学生走马观花。相连的几个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要简约有序,一堂思想品德课内的几个教学活动之间呈现逐步递进的关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带给人探究的韵味,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三)活动教学的对象要动机强劲

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否激发。因此,活动教学的设计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超出或低于学生思维水平的课堂活动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活动情境设计要体现新、奇、趣。“新”就是要有新的内容、形式,“奇”就是要让活动有悬念和期待,“趣”就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要富有趣味性。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有效活动的内部动因,一方面要给学生最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他们就能够从内心想学习,他们的学习就是主动的、有效的。

(四)活动教学过程合理化

在活动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向学生清楚交待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既要让学生整体参与,又要防止活动小组内优等生的话语霸权和学习成绩差等生的被边缘化;既要让模糊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又要让学生在预设之外合理生成。教师还应该对活动的进程进行适时监控,主要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状况的准确把握,以及这些状况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进程做恰当的微调。

(五)活动教学结果优质化

促成活动结果时,要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考虑预期结果是否达成,还要看实际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真实变化与发展。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提取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的突出表现,教师应运用激励性原则,及时地给予全面的、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一些不足之处则应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自己也要注意梳理、反思活动教学的每个细节,以发现活动问题,积累教学经验,助推专业成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活动教学的最终目标——以“活动”促成师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