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2014-10-27 00:01刘若慧刘保仓
计算机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教学体系

刘若慧 刘保仓

摘要: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提出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1+1+3+3+4”一体化教学模式与“1+3+3+3+3”一体化教学体系并阐述实施方案。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1、背景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自开设以来,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对教学体系的系统研究,教学内容与专业应用、行业应用脱节;学生只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缺乏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考核模式与方法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等。

2006年,教育部发布16号文件,倡导“教学做”一体化,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和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对一体化教学在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能超越曾经被证明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去应对问题,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信心和竞争力。

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构建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为一体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把理论、实验实训和职业需求等教学环节联系起来,实现由理论课堂、实验实训室、行业和社会的大融合。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1+1+3+3+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实用性为特征。在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设计上追求大胆创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体现了以实验、实训内容为中心,以应用为出发点,以3种载体为平台,以模块教学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抓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做一体化“1+1+3+3+4”教学模式。1个中心:指以学生为中心;1个方向:指以应用为方向;3个结合: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专业”紧密结合,三是指以学生为主导的“应用与职业”紧密结合;3个转化:一是指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转化,二是指由简单模仿向自主设计转化,三是指由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转化;4个层次能力结构:基本能力、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1+3+3+3+3”一体化教学体系

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性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构建“l+3+3+3+3”教学体系。1个贯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信息素养教育;3个层次教学目标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3种载体指讲授载体、实验载体和实训载体;3个教学模块由基础模块、综合应用模块、拓展模块组成;3层次实验由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组成。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教学内容一体化

根据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做一体化“1+1+3+3+4”教学模式与“1+3+3+3+3”教学体系,结合不同专业与学生个性差异,分类分层改革目前的课程结构,重新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载体化,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具有综合l生、实践性和体验性。

3.1.1 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

在把握好实验项目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关系的基础上,将关系密切、性质相近的实验项目进行归类和组合,建立了基础教学模块、应用教学模块和拓展教学模块。

(1)基础教学模块: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组成。

(2)应用教学模块:由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互联网技术应用、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组成。

(3)拓展教学模块:由计算机新技术介绍、最新数码产品介绍组成。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3.1.2 教学载体与平台一体化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目标,系统性设计课程教学载体,研究并搭建3个载体,通过“讲授”载体、“实验”载体与“实训”载体的搭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1.3 三层次递进式系列实验

对应于3个模块教学,设计了3层次递进式系列实验,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应用到创新。3层次递进式系列实验贯穿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走路”。

(2)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实验能力,使学生“自主走路”。

(3)探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使学生“自己找路”。

3.2 教学组织一体化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取任务驱动,案例引导,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从传统的“讲授+上机”向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组织的转变。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案例练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案例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在讲解中,教师以实验内容为主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得教学做紧密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效果。endprint

3.3 教学方法多元化

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4层次能力结构为核心,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社会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现场教学、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尤其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做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综合应用案例,把理论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融合、连接,在需求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拨与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记得牢,并能以同理推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优化,营造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寓学于做一以做带学”,在“学与做”交替递进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教学手段一体化

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一体化。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库,它能够帮助学生扩展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第一课堂,拓宽了学习空间。计算机技能大赛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弘扬计算机应用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另外在第二课堂安排学生完成一些调查报告与学习报告,以加深其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检索与获取能力。

3.5 教材编写一体化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精心编写了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教材。教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作品为载体,用案例贯穿知识,用任务驱动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案例,围绕案例中的任务展开知识点教学,在实际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供实验与实训案例作为巩固练习之用。

教材通过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电子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新技术与数码新产品等。

3.6 考核方式一体化

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融为一体,加强过程考核,将社会调查报告、实践与实训报告、作品设计等引入到过程考核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考核评价的具体形式为:课程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50%)+期末上机操作考试(50%)。①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实验成绩(40%)+作品设计(20%)+课外社会调查与学习报告(20%)。②期末操作考试成绩:采用统一环境分班上机操作考试,该成绩具有一定客观性,占期末总成绩的50%。

4、结语

两年来,“1+1+3+3+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全面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注与好评。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1+1+3+3+4”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的整合、与行业的结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形成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积累操作经验,从而获得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教学体系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实例研究微课程模式下的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公差》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