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 张燕 沈奇 李广水
摘要:针对目前国际化软件人才紧缺的问题,提出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阐述人才培养能力要求。
关键词:软件人才培养;NIIT;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0、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产业是国家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围绕江苏省建设“信息化大省”、南京市建设“软件名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立足南京信息产业发展,及时启动“卓越计划”,着力解决软件人才培养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加强深度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队伍,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工程科技人才,使其达到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工程实践人才要求。
1、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项目背景
2006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及15所本科院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NIIT)整体签署了培养本科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合作协议,成为落实江苏省政府“培养培训30万各类软件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后,又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先后同意27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实施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苏教高[2009]21号、苏教高[2011]13号),努力推动江苏软件产业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层面。
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合作本科院校,采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NIIT课程模块的方式,培养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软件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注重优质软件课程模块与学校现有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改革过程
2.1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能力要求
我们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内的应用型工程教育有4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工业界和社会。通过全面分析和调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细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
(1)基本实践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程序设计技能、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技能、网络系统应用技能、查阅外文资料等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包括: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工程能力、网络系统规划与集成能力。
(3)研究创新能力包括:以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为基础,在工程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软件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运行的综合能力。
(4)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反思与创新思维,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职业道德、正直和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书面与口头交流、使用外语交流等)。
2.2 创新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卓越计划”的基本框架下,“本科3+1”模式中累计在企业1年时间的要求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学校资源、教师队伍、企业条件等因素来设计并实现。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这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企业学习分为5个环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习时间共33周,具体内容及安排见表l。
2.3 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借助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项目,将NIIT 4个学期的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构建NIIT四大课程群(见表2)。在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的基础上,有机地嵌入NIIT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开发工具,适合人才市场需要;掌握国外先进的教与学方法,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将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NIIT先进的技术路线相结合;具有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
认真分析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制订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集于一体的课程计划。一体化的课程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性的工程实践项目为骨干,将学科性理论课程、训练性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机整合,完成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创业与社会适应等4种能力的培养。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对上述4种能力进一步分解,融入到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中。
2.4 构建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充分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完成高级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规律,构建多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模块。
该实践环节将根据理论课程内容,配套相应的验证性实验以便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如程序设计技术技能训练、网络应用技术技能训练等。
2)单元设计与综合应用模块。
该实践环节将结合多门课程和技能训练内容,构建综合性课程设计,例如:为培养学生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结合GUI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using Visual C#.NET、Database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in Visual Studio 2005等多门课程内容,设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从而使学生熟悉基本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
3)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模块。
该实践环节以专业实习和工程项目实践为基础,开放实验室为载体,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统一安排、统一考核,并将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估体系和学生综合测评当中。吸收优秀学生和个别特长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endprint
2.5 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革新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NIIT课程的教学模式——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Model Centered Leaming Architecture,MCLA)。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也能增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工程师化”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如何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和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使他们成为学生面前的IT工程师的榜样,已经成为能否切实保证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
1)借助国际合作项目加快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教育观念转变。
近3年来,本专业选派了19名教师在国内参加技能型3~6个月NIIT专业课程及外语培训,不仅让教师掌握了企业实际应用的.NET和Java平台上最新技术,加快自身知识和技术更新,同时英语应用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选派6名教师赴澳大利亚进行3个月的访学交流,学习和接受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针对多个国际项目开展情况对比研究,从社会需求出发,制订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计划。
2)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强化教师工程经验和职业素养。
学校已有21人次教师在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蝶软件有限公司、南京宇能仪表有限公司、NIIT服务外包学院等10个单位参加了1~6个月不等的企业实践。项目实施后,教师工程经验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明显提高,为独立开展企业横向课题奠定了基础。
3)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采取合作研发、企业实践等多种措施,安排教师到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等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科研。近3年来本专业教师已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3个,引进横向经费80余万元。75%的专业教师的软件产品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能力显著提高,并有8名教师取得了金蝶BOS开发软件工程师认证证书。
3、改革成效
3.1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以来NIIT项目毕业103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其中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值,相关统计数据见表3。
通过毕业生信息调查和对中软集团、东软集团、Infosys(中国)有限公司等32家用人企业走访调查统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强、工程实践能力较强,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素质,满意度高。
3.2 实施全英和双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显著提升
与普通教学不同,NIIT项目教学是由外籍教师进行的全英文教学或中文教师进行的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显著提高。2006、2007、2008级NIIT项目学生的大学英语4、6级通过率均远高于非NIIT项目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具体情况见表4。
4、结语
经过近6年的系统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软件应用领域、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产学研互动、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结合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全新实践教学体系,可有效解决软件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