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笑梅
摘 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都是语文课堂;树立大教材观,进行学科间整合;以教材为中心,以活动为依托,力促语文学习途径多元化;实施综合性学习,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大语文观;大教材观;途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3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同时,对小学各个学段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这种理念是和学生实际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紧密相关的。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除了课堂教学,各种媒体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获取语文知识。我们在一年级新生中发现,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有的是在幼儿园学的,有的是家长教的,也有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获得,甚至街道上的广告、标语、商品上的包装都给孩子学习语文提供了媒介。我们也发现,现在一年级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有明显提升,这也是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的缘故,在潜移默化中已学到语文知识。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本是主要的依据。由于文本作用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所减弱,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变得艰涩和乏味。其集中表现为:在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机械重复多,拓展延伸少;满足课堂教学多,联系实际少。综合性学习可弥补了这些不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情趣,让学生愿学、乐学。倡导与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有一些基本的思考。
一、要树立大语文观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且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强调知识获得的同时,更要重视知识的运用。课程也不仅仅在课堂上实施,课内和课外、校内校外都是课堂。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不可割裂开来,应该是融汇交集为一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教师的角色要随之转换,由课堂的主导者,变化成学习的参与者、活动的倡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归纳、整理,使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再乏味、单调、被动,而是充满积极探索和主动获得的快感。
二、树立大教材观,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要认识它既是教学的依据,又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教材的编排是有科学体系的,我们要尊重编者的安排,同时也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使教材的使用更加科学、有效。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这是实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如音乐教学中,把古诗、古文配乐,吟唱、表演,使枯燥的古诗文变得朗朗上口。反复吟唱,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程度。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编成皮筋操,体育课上学生可边跳边唱,兴致盎然;美术课上的泥塑,学生自己动手,互相配合,可完成一件件“初级”作品,既亲历了,又增加了写作的素材,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时我们不必拘泥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先后,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时令、学生的实际调整顺序,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三、以教材为中心,以活动为依托,力促语文综合性学习途径多元化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托,应以教材为中心,进行适当的辐射。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孩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课下寻找和所学汉字字音或字形相近的字,收集整理,制作识字卡片。这样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的识字量有了新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和同学之间以及和家长之间的配合。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归纳和分类,制作各种样式的识字卡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面上老师教了一个字,经过这样的辐射,学生所掌握的可能是几个字,甚至是十几个字了,有时还理解了字义,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生学习或背诵古诗,每学期都有数量要求,在教授课本上的古诗时,也可进行一定的辐射。如描写春天的古诗,课本上学习的是一首,可以让学生找出内容相近的古诗,大家交流讨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把握综合性学习的脉搏,找准契机是必要的。
在活动中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条捷径。比如,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学校号召孩子们用废旧的材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自己喜欢的花灯,老师提议在花灯上写上古诗,增加花灯的情致。做好后把花灯拿到学校参加展览。孩子们格外用心,在字体的书写、字形的选择、图案的设计等方面都会精益求精。无形之中,古诗会读了,甚至会背诵了,会默写了,字体工整规范,书写认真美观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显现出来了。一年一度的果蔬创意大赛,也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好机会。同学们在利用那些熟悉的水果和蔬菜,拼、刻,摆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开发。老师还要求他们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秋天菊花盛开之时,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公园赏菊,同时让孩子们事先收集吟咏菊花的诗句,写在小卡片上,给自己心仪的菊花送上一首诗,听说读写的训练于无痕之中完成。
教学的途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可以是自学、小组讨论。不一定是老师天天站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也不一定是问答讨论的形式,可以是竞赛、表演课本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可解决识字、阅读、口语表达和写作等问题。网络学习也是应该倡导的,老师把课文的预习、知识的拓展、词语的归类以及文章的背景、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在网上学习,从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有记者问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这样一个问题:作家的特质是什么?他回答:对周围的一切具有好奇心,具备天真的玩童的性格。这种好奇心也是小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所不可或缺的。校园里的芍药花含苞待放,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大家看了花的叶子、茎及花蕾,但有些有“个性”的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上面,而是看到花蕾上有大大小小的蚂蚁。他很好奇,继而用舌头舔舔花苞,惊喜地跳起来:啊,花苞是甜的!就此,他写了一篇日记,日记中洋溢着发现的惊喜,语言生动形象,真的是不拘一格。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提升了,写出的作文有真情实感,生动自然。
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整合一切社会资源,让学生和自然有亲密的接触,让他们去看、去闻、去触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现实中动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感知,才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有实质的提高。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可丰盈、鲜活、生机勃勃。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