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啸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大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并且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因此,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 提问策略 有效性
一、提问前——精心设计,抛砖引玉
1.设计问题要有连贯性
问题要紧扣教材,问题要切合学生,更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提问的“问题链”,所谓“问题链”是指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诸多教学问题所构成的一种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系统。“问题链”教学法,既能体现出教师在问题教学中的连贯性,又能疏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纠结。
2.设计问题要有策略性
提问应该以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设计出难易适度的“巧问题”。教师的提问要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满堂答”式的表演。
二、提问时——把握时机,因材施问
1.切合实际,选好设问点
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教材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在备课阶段,教师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设计问题的程序与步骤、问题的形式与内容、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心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外在表现、问题的典型性、问题是否正好“问”到知识与原理的契合点。
例如,在讲授中专二年级《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消费与消费观”的内容时,笔者导入了“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问题案例。笔者提出如下的问题链:第一,上述事实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第二,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第三,为了解决“白色污染”“资源浪费”这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该怎么行动?
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层次性,让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参与。问题的设置要有完整性,这样可以满足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的知识预设。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在平和的心理状态下掌握并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把握时机,掌握好火候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最好的提问应该问在学生的“思维活跃区”,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性和挑战性,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
例如,在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首先用“追问法”去层层诱导、启发、追问学生。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教师的提问不能就此停止。要进一步追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又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层层剥笋,水落石出,教学难点自然顺利破解。
3.新旧衔接,寻找迁移点
教师在讲授某些新知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准确地提取和利用好已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问题情景,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讲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笔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一般的学生很难理解马克思的这段深刻名言,于是笔者就用几个问题来调动学生:一是在历史上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二是为什么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是金银?三是货币的本质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追问,能够调动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对“钱”的粗浅认识、金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关联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4.联系现实,创设兴奋点
德育课教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中职德育课的活水源头,也是学生所关注的思维兴奋点。所以德育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经常与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要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具有感召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2课“保证产品质量”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及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一批罪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的新闻报道,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笔者向学生逐次提出问题。
三、提问后——巧布留白,正确评价
教师清晰、简明地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几秒钟的思考时间,再要求学生回答。这短短的几秒钟,恰恰能够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学会思考。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既保证了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评价是问题教学的归宿,不同的评价方式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良方,更是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自主学习的体现。因为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去自我追问。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M·赖格卢斯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示(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