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中大学英语“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2014-10-23 08:11单文博
外语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话语主体

单文博

(大连海事大学,大连 116023)

主体间性视域中大学英语“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单文博

(大连海事大学,大连 116023)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念不但为大学英语课堂间性主体的彰显带来理论指导,而且也为间性主体的诞生赋予以话语为方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当代大学生英语课堂的后现代需求”的调查,主体间性原则下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较高要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个理论反思的平台和实践参考。

主体间性;话语的方式;语言观;大学英语

1 引言

随着“触屏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英语课堂也毫无疑问地成了多“主体”空间。今天的大学英语课堂除了显性的主体如师生以外,网络、微信、微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主体等也都如影随形。网络化与信息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理念日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因此大学英语“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起点的大学生自然也就有了一些“后现代”要求。“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到达一定水平时,如果还是围绕低层次的原因技能进行教学,其语言能力很难进一步提高,反而只会使学生厌学和懈怠。”(文旭 莫启扬 2013)尤其是对写有“较高要求”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强烈的用英语交往的欲望。因此,探索如何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个与当代大学生“后现代”要求的契合点和教学模式,则成了本研究的初衷。

2 实证研究

2.1研究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改革”与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一直是这门年轻学科的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应该是示范,帮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但我们看到的却主要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展示,是在完成教学任务。”(束定芳 2010:29)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我”和“你”“在一起”的后现代精神强势来袭;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教师只有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的地位,他们才会更自主能动地学习。因此处理好课堂里的“我”和“你”的多元关系,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师生共同培养兴趣、提供(学习) 资源、展示(课外学习) 成果、培养(学习) 策略、解决(学生学习) 困难的更为高效教学模式”成了我们研究的基本设想。

2.2 问题背景

2012年11月,笔者以我校非英语专业具有“较高要求”起点的200多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最明显的 “要求”趋势是当今大学生渴望形成以“说”为核心的交际能力。对“在课堂里,你最喜欢的活动”这一问题,26%的学生选择由“学生做的presentation”,30%的学生选择由“学生根据课文改编的视频表演”,22%的学生选择由学生做的“讨论和之后的report”,只有22%的学生选择“老师做的讲述”。调查发现,有学生要求老师在每学期安排几次课讲教材外的东西。很多学生都积极要求课堂上多些练习说的机会和写作练习。“多创造一些 free-talk,提倡自由学习”、“多给同学展示机会,提倡全英课堂”、“鼓励同学自己思考,老师可以起引导作用”, 这些都是学生在问卷“开放题”上表达的诉求。

2.3理论背景

2.4 实验探索

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参照“大学英语的后现代需求问卷调查”和主体间性理论原则以及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尝试建构主体间性理论原则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它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课堂展示(student presentation),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互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作一定的课前预习工作,标出疑难问题,整理自己的理解;然后是以课堂讨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确定和及时把讨论导向教学重点。第二部分是以同学合作写作练习为核心任务,展开阅读综合理解。本着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课外学习与自学的示范和向导原则,本阶段的课程可以从写课文缩写开始,也可围绕课文文体进行学生感兴趣的自由写作。如果学生基础好,还可以由学生把课文做成影视小品。这样课堂教学则多以多媒体方式简洁地对学生范文开始讲评,这既可以迅速发现学生在文章理解上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把讲解导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以兴趣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评估,其特点是不但方式以口语为主而且“考官”以学生为主体。

3 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核心问题的数据。

题号课堂学习主体互动活动问卷内容均值排序方差排序11“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我能更好地理解课文”4.30041.280512“课前预习是展开课堂讨论的重要前提”4.61521.370216“课堂教学是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和答疑的最好空间”4.27661.326317“新课展开前时,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比较受欢迎”3.92381.281420“课堂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组织讨论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4.28451.219721“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每个学生在此能够找到‘自我’”4.62310.843822“由学生根据课文改编的影视小品也是增强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4.51531.234629“喜欢通过口语、表演或课文缩写范文讲评来评估学生”4.06171.9421

2013年12月,在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堂“主体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该问卷是基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调查问卷并根据“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编制的。它采用6点计分制:(1)极不赞同,(2)不赞同,(3)不太赞同,(4)基本赞同,(5)赞同,(6)非常赞同。调查的主要问题分为5个维度(发现自我、主体互动、个性张扬、过程评估和观念更新)、29个问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所谓“发现自我”,就是创造这样一个空间,让学生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把自己对课文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在不同见解中找到一个普遍接受的选项。调查结论是:学生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新教学模式,对新模式的接受度超过教师的期待。

4 讨论与建议

4.1 “我”和“你”因话语而相得益彰

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中,以话语方式看问题,以话语机制解构既定的话语不失一个为学术研究的新视野。众所周知,主体间性概念来自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的先验地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 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objek-ten)的世界。”(胡塞尔 2002: 122)这个交互主体的世界就是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各主体在语言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主动交往;在此客观对象世界被搁置起来后成为意识中的客体,它不但被打上深深的主观烙印,还被赋予意义; “我”走向“我们”,“自我”走向“他者”;“我”和“你”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关注和研究大学生们一方的话语,特别是大学英语的话语应该是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新视野。

话语性建构主体的思想源远流长。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透视主义真理观(a perspective),即“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在尼采看来,“真理是什么呢?它是一组游移不定的隐喻、转喻、拟人术”(Nietzsche 1979:82)。对尼采来说,“隐喻就是不太精确的概念化,就是大约,大致的意思,就是一种世俗的谎言(a convenient lie)。”(单文博 2010)“所谓‘客观’,在本质上应该指个体性认识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个体的主观视角应尽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主观视角相重叠,这样才能形成所谓‘客观’。‘客观’就是主体间性。”(成晓光 2009:10 )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中,即便主体概念依然存在,也早已今非昔比,它不过就是互文本中的一个结点、符号链上的一个环节、一个不断“增补”和“擦摸”的话语轮回,其能指无限,意境无边。从后结构主义语言观视野看,主体间性就是语言与生俱来的本性,它既非“在场”的客体也非绝对“缺席”,它的使命就是不停的展开“解构”与“建构”的话语。

4.2 “他者”的话语旨在课堂的 “诗意生活”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计算机所处理数据的结构特性,以便能为应用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设计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2]。

主体间性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但在理论上是契合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可操作的,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主体间性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认识论领域里,主体间性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到了本体论领域,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则指向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成晓光 2009:11) 交互理论建立在语言和话语活动基础之上,它旨在消解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打破那种占有式的主体性。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以主体间性思想为切入点,反思大学英语教学遇到的挑战并开辟崭新的视野。在大学英语课堂面对一个文本,同时会出现众多理解,因此,课堂则成了展示主体间性的最佳空间。实践表明,它不仅益于培养能力收获知识,而且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和提高自我的愉快世界。他们在此穿越世界精神文明时空,体验人类审美的生活方式,建构一个本真的、充满“诗意”的生活空间。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角度看,知识并非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假设,它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和改变。既然一个给定的文本有多层次解释可能性,语言教学的任务就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全面提高语言习得和交际能力。

4.3关注语言使用中的伦理维度 建构“我”和“你”的“和谐世界”

实际上,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正是针对主体性教育而言的,它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对话性;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并拓展开发自己与他人合作的潜力。大学英语课堂里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应用教学模式的适宜性也是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不但冲破师道尊严的束缚,还消解近代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二元思维和行动定势,从而演绎着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积极的“他者”之声。“如果去掉伦理维度,德里达的反对‘语言再现世界’的思想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为伦理问题是语言使用中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具体时空的语言使用,总会包含有具体的‘他者’,因为无限开放的时间维度禁止把‘他者’与自己合二为一。”(Manjali 2008:166) “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价值,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完整和获得全面发展。”(李晓明 鲁武霞 2009:)

主体间性的核心理念就是倾听“他者”的声音,归还主体以应有的尊严。大学英语课堂主体互动模式凸显的主体意味着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自由”。“课堂教学评估不但要看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内容,更要看效果。效果应该体现为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是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向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等。”(束定芳 2010:26)就大学生阅读基础来看,读懂教材上的显性知识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追求、体验一种视域融合,在智慧共享、和谐共处、心心相印的学习氛围中让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成为一种本真的生活。

5 结束语

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主体间性理论体现的主体间和谐理念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开启一个新视野。首先,“主体间性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隐喻和哲学隐喻实现的。隐喻认知不仅是艺术本质之所在,也是一种心智求知原则,是精神实在的建构与发展的基本功能的彰显。”(徐健 徐瑞 2009:)隐喻的生命力根植于话语中,主体间性、隐喻和话语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其次,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体现为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等。”(束定芳 2010:26)更具启迪意义的是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后现代语言观的基本理念:语言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现象,其主体既非绝对“在场”也不会永远“缺席”,它的生命存在于永恒的“解构”与“建构”话语中(Manjali 2008)。

实践证明,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主体间性理论与课堂教学效率正相关,以话语方式组织教学的模式与当前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方向也一致。当然,教师在主体互动模式下还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设计更多、更科学的教学策略,尝试多种教学策略联合使用。广义讲,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还应该包括那些隐形主体,如教材作者、编者和教学各级管理者以及试卷设计者。他们都是看不见的主体,并左右着教学走向。

胡塞尔. 笛卡尔式的沉思[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李晓明 鲁武霞 黄成洲. 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9(11).

单文博.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J]. 外语学刊, 2010(2).

束定芳.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 外语界, 2010(6).

徐 健 徐 瑞. 后现代主义解读:主体性的消亡与重建——兼论主体间性与认知[J]. 社会科学家, 2009(9).

文 旭 莫启扬. 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J]. 外语学刊, 2013(6).

Derrida, J.OfGrammatology[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Foucault, M.TheArchaeologyofKnowledge[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

Lacan. J. Écrits:ASelection[M]. New York: W.W. Norton & Co, 1977.

Manjali, F. D.Language,DiscourseandCulture[M]. New Delhi, Anthem Press, 2008.

Nietzsche, F.OntheGenealogyofMoral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6.

【责任编辑李洪儒】

AResearchonInteractiveActivitiesBetweenInter-subjectivitiesinClassroomFromPerspectiveofInter-subjectivityTheory

Shan Wen-bo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3, China)

The philosophy of intersubjectivity not only highlight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brings about a mode of discourse for the being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re. Based on “A Surve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Postmodern-Demands for English Teaching in Classroom”, the following empirical project on a discursive mode between inter-sujectivity targeted on those “Higher Demanding” in Colleg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provides not only a platform for rethinking on the theory but also reference for furthe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tersubjectivity; mode of discourse; concept of language; college English

H319.3

A

1000-0100(2014)05-0113-4

2013-12-01

*本文系辽宁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原则的大学英语‘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W201206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话语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