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1弦筝“定弦”的历史脉络概述(上)

2014-10-22 06:51乔荍
艺术评鉴 2014年17期
关键词:定弦宫调音阶

摘要:20世纪60年代起,21弦筝广泛运用,其音高定弦经历了由单一固定向复杂多变的发展历程。本文拟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古筝定弦演变的历史轨迹,从创新手法、调式调性、风格体现、音乐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待为筝艺理论和实践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21弦筝 人工定弦 创新 历史脉络 调性 音乐风格

古筝,可谓中国传统乐器中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具有民族音乐的内在品质和民族精神。早在公元前237年的秦地就已盛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筝人挖掘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内涵,在乐器形制、创作、演奏、音乐美学等领域不断创新与探索,赋予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轨道。

纵观古筝音乐发展的历史,古筝的弦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据东汉应邵在《风俗通》中记载“筝五弦筑身”,十二弦见于战国末期《筝赋》的“弦有十二,四时度也”,直至清末的十六弦。20世纪6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成功研制21弦古筝一直流传至今。从以上文献记载,可见古筝弦制经历了由少至多的发展历程,筝曲的创作和演奏随时代发展逐步繁荣,较少的弦制已不能满足于技巧的开发和拓展音乐表现的根本要求。20世纪末出现“26弦脚踏截弦转调筝”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的蝶式筝,也是基于对乐曲转调,增强调性色彩和音响效果的需求。

从20世纪60年代起,21弦筝成为主流,弦制数量的固定开启了作曲家崭新的思维创作模式。在中西方音乐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的影响下,筝曲的创作手法逐渐由初探走向成熟,古筝音乐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在当代,筝曲的定弦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脉络?笔者根据每一时期的定弦特点,将21弦筝定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流程进行分类研究,梳理和归纳21弦筝定弦的发展脉络。

一、20世纪60至70年代古筝传统定弦时期

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是宫商角徵羽,四个音区的五声音阶循环排序构成古筝21弦音高。在不同筝曲中,通过移动琴码或调弦取得不同定调,大致可分为:D宫调:DE﹟FABD(首调do,re,mi,sol,la,do);G宫调:DEGABD(首调sol,la,do,re,mi,gol);A宫调:﹟CE﹟FAB﹟C(首调mi,sol,la,do,re,mi);C宫调:DEGACD(首调re,mi,sol,la,do,re);E宫调:﹟CE﹟F﹟GB﹟C(首调la,do,re,mi,sol,la)及各种同宫系统各调等等;而在同一首筝曲中不能随心所欲在作品中自由变调,即使旋律转调也框定于上四度和下五度的范围中,且需左手按弦加以辅助,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调性的变化。对于清角、变宫、变徵、闰等变化音只能通过移动琴码或左手按弦获得。

这一时期定弦相对单一固定,曲中转调仅限于移动琴码或调弦获取变化音,在演奏过程中移动筝码位置调节音高,改变原有五声音阶的调式调性,形成人工定弦的雏形。如《草原英雄小姐妹》(1974年 刘起超 张燕),曲中至快板,将五声角调式的徵音升高小二度,意在打破原有五声整体的和谐效果,为音乐的矛盾冲突创造条件,预示着一场狂风肆虐的暴风雪即将来临,制造紧张气氛。在暴风雪过后,再次将琴码归为于徵音,又呼应了中国音乐五声性概念。这种并非真正意义的人工定弦手法虽然只是短暂的改变定弦,但却为作曲家们对于人工定弦的探索打开思路,翻开崭新一页。

二、20世纪80年代古筝人工定弦初期

80年代后,当代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本,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赋予古筝21弦崭新的音高音位,深层解析并多方位重新开发利用21弦的音高排序,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人工定弦类型。

“人工定弦”并非指对西方音乐体系中的人工调式的定弦,而是作曲家独创的新型调式。“所谓人工定弦是指作曲家将以往的调性材料诸如大、小调体系、各种民族调式体系、中古调式体系以及其他先前固定的调式类型和由它们派生出的一系列变体形式完全置之度外,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及语境风格,自己构成的、特殊的音阶形式和调性运行逻辑。”①新时期的调式调性力求突破五声音调的框架或者兼容并蓄传统定弦的五声基调,这是对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古筝21弦构成乐曲旋律调式调性的基础,当代筝曲采用人工定弦对21弦重新确定音高音位,相对于传统五声音调的定位形成强大的反差,这也是作曲家结合时代特点表现作品独特的个性思维的创新理念体现之一。较早的运用人工调式定弦的筝曲是《木卡姆散序与舞曲》(1981年 周吉等人)。

乐曲运用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自然七声的特色调式音阶,表现维族舞蹈特点的旋律特征和浓郁的新疆音乐风格。“木卡姆” 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传统古典大曲。后“木卡姆”逐步浓缩为十二部套曲,定名为“十二木卡姆”。经作曲家精心设计出的全新的筝21弦音高定位改变了传统五声音阶定弦,将五声音阶G宫调式固有的角音si和羽音mi分别替换为清角dol和变宫﹟fa,即组成徵-变宫-宫-商-清角-徵的七声音阶定弦,其中省略羽音和角音。但在实际演奏乐曲中,羽音和角音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可以通过左手按弦以获得,换而言之,古筝传统意义的五声音调已转为七声音调,赋予古筝这个乐器以全新的音乐语言和音响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当代筝曲创作态势微观研究,项目编号:XJ2012008。

注释:

①刘方:《从金钟奖获奖作品看当代筝曲创作》,《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姜宝海.筝学散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2]王建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灵、婉约与浪漫情愫的结晶-析徐振民的音乐作品[J].艺术百家,2003,(04).

[3]王建民.人工调式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01).

[4]王宁.试论二十一弦筝独奏曲定弦的发展及其分类[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3年.

[5]顾韫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筝曲创作中的共生性格局[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作者简介:

[1]乔荍: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

摘要:20世纪60年代起,21弦筝广泛运用,其音高定弦经历了由单一固定向复杂多变的发展历程。本文拟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古筝定弦演变的历史轨迹,从创新手法、调式调性、风格体现、音乐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待为筝艺理论和实践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21弦筝 人工定弦 创新 历史脉络 调性 音乐风格

古筝,可谓中国传统乐器中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具有民族音乐的内在品质和民族精神。早在公元前237年的秦地就已盛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筝人挖掘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内涵,在乐器形制、创作、演奏、音乐美学等领域不断创新与探索,赋予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轨道。

纵观古筝音乐发展的历史,古筝的弦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据东汉应邵在《风俗通》中记载“筝五弦筑身”,十二弦见于战国末期《筝赋》的“弦有十二,四时度也”,直至清末的十六弦。20世纪6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成功研制21弦古筝一直流传至今。从以上文献记载,可见古筝弦制经历了由少至多的发展历程,筝曲的创作和演奏随时代发展逐步繁荣,较少的弦制已不能满足于技巧的开发和拓展音乐表现的根本要求。20世纪末出现“26弦脚踏截弦转调筝”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的蝶式筝,也是基于对乐曲转调,增强调性色彩和音响效果的需求。

从20世纪60年代起,21弦筝成为主流,弦制数量的固定开启了作曲家崭新的思维创作模式。在中西方音乐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的影响下,筝曲的创作手法逐渐由初探走向成熟,古筝音乐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在当代,筝曲的定弦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脉络?笔者根据每一时期的定弦特点,将21弦筝定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流程进行分类研究,梳理和归纳21弦筝定弦的发展脉络。

一、20世纪60至70年代古筝传统定弦时期

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是宫商角徵羽,四个音区的五声音阶循环排序构成古筝21弦音高。在不同筝曲中,通过移动琴码或调弦取得不同定调,大致可分为:D宫调:DE﹟FABD(首调do,re,mi,sol,la,do);G宫调:DEGABD(首调sol,la,do,re,mi,gol);A宫调:﹟CE﹟FAB﹟C(首调mi,sol,la,do,re,mi);C宫调:DEGACD(首调re,mi,sol,la,do,re);E宫调:﹟CE﹟F﹟GB﹟C(首调la,do,re,mi,sol,la)及各种同宫系统各调等等;而在同一首筝曲中不能随心所欲在作品中自由变调,即使旋律转调也框定于上四度和下五度的范围中,且需左手按弦加以辅助,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调性的变化。对于清角、变宫、变徵、闰等变化音只能通过移动琴码或左手按弦获得。

这一时期定弦相对单一固定,曲中转调仅限于移动琴码或调弦获取变化音,在演奏过程中移动筝码位置调节音高,改变原有五声音阶的调式调性,形成人工定弦的雏形。如《草原英雄小姐妹》(1974年 刘起超 张燕),曲中至快板,将五声角调式的徵音升高小二度,意在打破原有五声整体的和谐效果,为音乐的矛盾冲突创造条件,预示着一场狂风肆虐的暴风雪即将来临,制造紧张气氛。在暴风雪过后,再次将琴码归为于徵音,又呼应了中国音乐五声性概念。这种并非真正意义的人工定弦手法虽然只是短暂的改变定弦,但却为作曲家们对于人工定弦的探索打开思路,翻开崭新一页。

二、20世纪80年代古筝人工定弦初期

80年代后,当代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本,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赋予古筝21弦崭新的音高音位,深层解析并多方位重新开发利用21弦的音高排序,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人工定弦类型。

“人工定弦”并非指对西方音乐体系中的人工调式的定弦,而是作曲家独创的新型调式。“所谓人工定弦是指作曲家将以往的调性材料诸如大、小调体系、各种民族调式体系、中古调式体系以及其他先前固定的调式类型和由它们派生出的一系列变体形式完全置之度外,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及语境风格,自己构成的、特殊的音阶形式和调性运行逻辑。”①新时期的调式调性力求突破五声音调的框架或者兼容并蓄传统定弦的五声基调,这是对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古筝21弦构成乐曲旋律调式调性的基础,当代筝曲采用人工定弦对21弦重新确定音高音位,相对于传统五声音调的定位形成强大的反差,这也是作曲家结合时代特点表现作品独特的个性思维的创新理念体现之一。较早的运用人工调式定弦的筝曲是《木卡姆散序与舞曲》(1981年 周吉等人)。

乐曲运用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自然七声的特色调式音阶,表现维族舞蹈特点的旋律特征和浓郁的新疆音乐风格。“木卡姆” 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传统古典大曲。后“木卡姆”逐步浓缩为十二部套曲,定名为“十二木卡姆”。经作曲家精心设计出的全新的筝21弦音高定位改变了传统五声音阶定弦,将五声音阶G宫调式固有的角音si和羽音mi分别替换为清角dol和变宫﹟fa,即组成徵-变宫-宫-商-清角-徵的七声音阶定弦,其中省略羽音和角音。但在实际演奏乐曲中,羽音和角音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可以通过左手按弦以获得,换而言之,古筝传统意义的五声音调已转为七声音调,赋予古筝这个乐器以全新的音乐语言和音响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当代筝曲创作态势微观研究,项目编号:XJ2012008。

注释:

①刘方:《从金钟奖获奖作品看当代筝曲创作》,《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姜宝海.筝学散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2]王建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灵、婉约与浪漫情愫的结晶-析徐振民的音乐作品[J].艺术百家,2003,(04).

[3]王建民.人工调式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01).

[4]王宁.试论二十一弦筝独奏曲定弦的发展及其分类[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3年.

[5]顾韫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筝曲创作中的共生性格局[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作者简介:

[1]乔荍: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

摘要:20世纪60年代起,21弦筝广泛运用,其音高定弦经历了由单一固定向复杂多变的发展历程。本文拟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古筝定弦演变的历史轨迹,从创新手法、调式调性、风格体现、音乐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待为筝艺理论和实践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21弦筝 人工定弦 创新 历史脉络 调性 音乐风格

古筝,可谓中国传统乐器中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具有民族音乐的内在品质和民族精神。早在公元前237年的秦地就已盛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筝人挖掘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内涵,在乐器形制、创作、演奏、音乐美学等领域不断创新与探索,赋予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轨道。

纵观古筝音乐发展的历史,古筝的弦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据东汉应邵在《风俗通》中记载“筝五弦筑身”,十二弦见于战国末期《筝赋》的“弦有十二,四时度也”,直至清末的十六弦。20世纪6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成功研制21弦古筝一直流传至今。从以上文献记载,可见古筝弦制经历了由少至多的发展历程,筝曲的创作和演奏随时代发展逐步繁荣,较少的弦制已不能满足于技巧的开发和拓展音乐表现的根本要求。20世纪末出现“26弦脚踏截弦转调筝”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的蝶式筝,也是基于对乐曲转调,增强调性色彩和音响效果的需求。

从20世纪60年代起,21弦筝成为主流,弦制数量的固定开启了作曲家崭新的思维创作模式。在中西方音乐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的影响下,筝曲的创作手法逐渐由初探走向成熟,古筝音乐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在当代,筝曲的定弦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脉络?笔者根据每一时期的定弦特点,将21弦筝定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流程进行分类研究,梳理和归纳21弦筝定弦的发展脉络。

一、20世纪60至70年代古筝传统定弦时期

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是宫商角徵羽,四个音区的五声音阶循环排序构成古筝21弦音高。在不同筝曲中,通过移动琴码或调弦取得不同定调,大致可分为:D宫调:DE﹟FABD(首调do,re,mi,sol,la,do);G宫调:DEGABD(首调sol,la,do,re,mi,gol);A宫调:﹟CE﹟FAB﹟C(首调mi,sol,la,do,re,mi);C宫调:DEGACD(首调re,mi,sol,la,do,re);E宫调:﹟CE﹟F﹟GB﹟C(首调la,do,re,mi,sol,la)及各种同宫系统各调等等;而在同一首筝曲中不能随心所欲在作品中自由变调,即使旋律转调也框定于上四度和下五度的范围中,且需左手按弦加以辅助,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调性的变化。对于清角、变宫、变徵、闰等变化音只能通过移动琴码或左手按弦获得。

这一时期定弦相对单一固定,曲中转调仅限于移动琴码或调弦获取变化音,在演奏过程中移动筝码位置调节音高,改变原有五声音阶的调式调性,形成人工定弦的雏形。如《草原英雄小姐妹》(1974年 刘起超 张燕),曲中至快板,将五声角调式的徵音升高小二度,意在打破原有五声整体的和谐效果,为音乐的矛盾冲突创造条件,预示着一场狂风肆虐的暴风雪即将来临,制造紧张气氛。在暴风雪过后,再次将琴码归为于徵音,又呼应了中国音乐五声性概念。这种并非真正意义的人工定弦手法虽然只是短暂的改变定弦,但却为作曲家们对于人工定弦的探索打开思路,翻开崭新一页。

二、20世纪80年代古筝人工定弦初期

80年代后,当代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本,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赋予古筝21弦崭新的音高音位,深层解析并多方位重新开发利用21弦的音高排序,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人工定弦类型。

“人工定弦”并非指对西方音乐体系中的人工调式的定弦,而是作曲家独创的新型调式。“所谓人工定弦是指作曲家将以往的调性材料诸如大、小调体系、各种民族调式体系、中古调式体系以及其他先前固定的调式类型和由它们派生出的一系列变体形式完全置之度外,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及语境风格,自己构成的、特殊的音阶形式和调性运行逻辑。”①新时期的调式调性力求突破五声音调的框架或者兼容并蓄传统定弦的五声基调,这是对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古筝21弦构成乐曲旋律调式调性的基础,当代筝曲采用人工定弦对21弦重新确定音高音位,相对于传统五声音调的定位形成强大的反差,这也是作曲家结合时代特点表现作品独特的个性思维的创新理念体现之一。较早的运用人工调式定弦的筝曲是《木卡姆散序与舞曲》(1981年 周吉等人)。

乐曲运用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自然七声的特色调式音阶,表现维族舞蹈特点的旋律特征和浓郁的新疆音乐风格。“木卡姆” 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传统古典大曲。后“木卡姆”逐步浓缩为十二部套曲,定名为“十二木卡姆”。经作曲家精心设计出的全新的筝21弦音高定位改变了传统五声音阶定弦,将五声音阶G宫调式固有的角音si和羽音mi分别替换为清角dol和变宫﹟fa,即组成徵-变宫-宫-商-清角-徵的七声音阶定弦,其中省略羽音和角音。但在实际演奏乐曲中,羽音和角音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可以通过左手按弦以获得,换而言之,古筝传统意义的五声音调已转为七声音调,赋予古筝这个乐器以全新的音乐语言和音响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当代筝曲创作态势微观研究,项目编号:XJ2012008。

注释:

①刘方:《从金钟奖获奖作品看当代筝曲创作》,《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姜宝海.筝学散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2]王建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灵、婉约与浪漫情愫的结晶-析徐振民的音乐作品[J].艺术百家,2003,(04).

[3]王建民.人工调式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01).

[4]王宁.试论二十一弦筝独奏曲定弦的发展及其分类[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3年.

[5]顾韫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筝曲创作中的共生性格局[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作者简介:

[1]乔荍: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定弦宫调音阶
论宫调系统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古筝曲《婵歌》的演奏技法及艺术表现分析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我国先秦典籍中的宫调理论
“宫调声情说”流传考
再议诸宫调之“韵”与“宫调”
浅谈初学者二胡音准的训练方法
追踪考试热点盘点定弦定角题型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