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人才

2014-10-21 20:19赵春红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

赵春红

摘 要: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人才的国际化,人才强国的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国际通用人才成为人才竞争的核心。培养国际化通用人才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本研究以黄淮学院国际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通过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下的国际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 国际通用人才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发展带动人才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人才强国的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国际通用人才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核心。

所谓的国际化通用人才,应该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具有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个性等[1]。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迅猛趋势,培养国际通用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成了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怎样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国际合作办学目前成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各种问题, 只有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我国的高校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世界胸怀和眼光、能够走向世界, 并勇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使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基地[2]。本研究结合黄淮学院中印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国际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基本情况介绍

黄淮学院2005年成立国际学院以来,大胆改革,立足于中外合作办学,致力于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在“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开展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知名高校建立教育合作关系, 从而实现了中外优势互补、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为培养国际通用软件工程高素质人才,黄淮学院与印度五星级大学、世界知名高校,迈索尔大学,合作开展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教育合作。通过与迈索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本校信息工程专业一线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的多次反复论证,共同确立软件工程国际通用人才的培养规格,详细制定并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和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多方共同培养,学校2005年以来培养毕业生2000多人,其中有500多人出国深造,400多人在国内深造,800多人实现高品质就业,100多人自主创业,涌现出了“苹果皮520”的发明者潘永等一批创业典型。

三、国际化通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等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软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然而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基本处于中下游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还需完善;高端复合型的软件人才相对匮乏,且国际竞争力不强;跨国公司对国内软件企业存在竞争压力。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软件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软件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水平[3]。

软件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带来对工程型人才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适应软件产业的改革方向。其核心是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在全球化时代,无处不在的跨国公司打破国界,在各国挑选优秀人才;人才在全世界人力资源市场的流动则进一步适应了跨国公司向世界扩张和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国际化的改革,才能满足全球化时代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4]。

随着全球软件产业一体化的渗透,教 育 国 际化的深入,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在坚持本土化办学的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知名院校的办学理念,将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之一,按照国际标准办学,培养国际化通用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探索、实践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的国际化理念,结合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在教育合作,比如联合办学、学者互访、师生互换、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校企合作上开展国际化办学。

(一)确定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中提出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对培养本科毕业生十个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确定国际通用的本科层次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所谓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是指毕业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并具備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具有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工程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科学素养,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能在国际市场环境从事软件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者软件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服务。

学院制定了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案、实训方案以及课程引进方案,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强技术、重管理、夯实外语、突出实践”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在人文社科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行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人才就业也趋于全球化。国际通用的软件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黄淮学院国际学院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系统地引进《高级编程》、《通讯与网络》、《项目管理》等10多门国外优质课程,引进课程占总体专业核心课程的30%以上。一年级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为二年级外教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入铺垫基础,三年级专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凝练了学生的专业方向,四年级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国际化软件工程应用人才。课程体系中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学生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实行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开设双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和全英外教课程,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往的能力。课程体系紧跟行业要求,与国外院校学分互认,实现与企业岗位以及国外院校深造的无缝对接。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积极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借助学校大力构建合作发展联盟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与苏州国际科技园、四川华迪公司、苏州服务外包学院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合作发展联盟,现已建成省内外实习、实践基地8个,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践所需。

同时,升级改造实验室和工作室,通过企业带资金项目进校园,以企业为模板营造真实工作环境,组织师生参与项目开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实习实训,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实行企业化制度管理,提高了团队运作效率,培养了成员的专业技能,更锻炼了成员的职业素养。学生先后参与了“有线电视管理系统”、“燃气表的数据采集与燃气用户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小区智能车辆管理系统”、“驻马店市驿城区网站建设”等商业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按照 “企业标准进课堂,真实项目促教学”的指导思想,推行“校企双导师”、“项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把真实企业项目并转化为课程开发项目,借鉴市场运作模式和企业管理机制,形成了“教师发包项目——学生承接项目——教师虚拟投资——学生组团开发——教师监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师考评验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了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之外,我校合作办学软件工程专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特点,引进欧美大学本科生必修课,大学生学习技能,培养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方式、对学习激励、时间管理、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辅助学习、阅读、听课与笔记、写作与演讲等多系列讲座,加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认知,科学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通过班级讲座、小组辅导、一对一面谈等多种方式,学生学习内驱力得到有效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针对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除了开展四年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建立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经常举办英语综合能力大赛、英语小品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有30多位,开办英语角、文化长廊等活动。学生不仅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在浓郁的国际化氛围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较好的熏陶。

学院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工程管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和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外活动都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工作室的负责教师积极带领学生承接真实项目,教研室的老师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竞赛。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每项教学课内外活动的精心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五)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国际学院在不仅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强调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同时严格教学监控、评估与反馈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系统化。国际通用的软件工程师培养的关键教师队伍。国际学院具有一批业务能力精湛的双师双语型教师,同时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骨干教师进行全英核心课程的授课,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到我校授课。国际学院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动态化和国际化为国际通用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与力量。

软件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拥有学术背景和学术职称,还得熟悉行业、熟悉工程實践。国际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80%以上为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50%以上的教师有国际留学背景,能从事双语教学,70%以上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国际学院还在不断进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争取在2015年以前达到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达到90%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80%以上,100%的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行业理念的培养。引进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外聘苏州软件园、四川华迪公司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师,为国际学院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例如:软件项目实战、主机与存储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等。通过企业课程的引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与企业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国际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引进10多名印度迈索尔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骨干教师,到我校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国际学院还聘用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或台湾地区的专家、教授到我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与开展专业研发等活动,项目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应用能力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扩大了国际化视野和提升了国际交往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势头也在强力推进,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探索国际通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动的,这也就要求人才培养机构和相关人员不断关注人才需求新动向,培养满足国际化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渝.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 2002.

[2]李灵稚, 胡雪雪.对我国高校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芦苇等.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4]查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