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

2014-10-21 20:19杜敏李文杰伊爱焦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源中职技能

杜敏 李文杰 伊爱焦

摘 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势在必行,如何有效衔接是关键问题。本文从中高职生源现状、衔接要求、现存衔接问题及原因分析等角度多方面探讨可行性的课程衔接。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文件政策的出台,中高职教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发展,形成诸多认识观点,其中达成共识的观点是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各学者从课程衔接理论基础、衔接现存问题、国际成果借鉴、专业课程衔接探讨等几个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本文从中高职生源现状、衔接要求、现存衔接问题及原因分析等角度多方面探讨可行性的课程衔接。

一、 中高职衔接现状

(一)、生源主要模式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三方面[2]:一、普通高中毕业生,即国家高考统招生;二、中职院校毕业生,也称“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其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学习二至三年;三、五年一贯制学生。实行该模式的院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两阶段完成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其中,中职院校毕业生和五年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探讨中高职衔接问题,主要是探讨这两种模式的教育教学问题。

(二)生源模式对课程衔接的要求

1、“三校生”课程衔接模式

近年来,“三校生”与五年一贯制生源高职生源中比例逐年上升。但由于普通高中与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课程体系有所不同,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有所差异,高职院校存在生源质量不均衡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方式与内容时,没有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采用混合培养方式使,中高职教育衔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和技能断档或重复的问题,不仅使“三校生”无法利用中职阶段所学知识,浪费中职教育资源,也加大了高职院校办学难度,使高职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以实现[2]。

2、“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中高职教育由同一院校进行分段实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具有紧密关联性与明显阶段性[3]。该种衔接模式下,院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次序性与认知发展的规律,研究出整体的培养目标,协调整体的课程设置,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課程教育体系,使学生既能具备高职学习的基本能力,也能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中兼顾升学和就业的需求。该种模式下的课程衔接重点在于提升知识层次和培养综合实践的技能,课程标准应该有更高的定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的理论基础与模式探究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有效衔接,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能兼顾升学和就业的需求。应遵循的基础原则如下:1、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次序性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4]。2、课程设置兼顾技能学习和素质发展相协调、递进与交互相统一[5]。职业教育的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技能是学生能够胜任工作的硬实力,但是综合素质却是学生发展的必须,因此必须将素质发展与技能教育同等重视,相互协调、递进、交互进行。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究

现阶段,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有两种可行性的模式,一种从教学角度入手考虑,以课程为基准,制定中高职不同教学层次的模块结构,每一层次的子模块都包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使课程设计以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中心,遵循层次性发展的规律,从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连续性,避免课程的重复、时间浪费[5]。第二种是从考核方案角度入手,构建学分制体制,该模式淡化获取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调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对已确认取得的能力水平评价以相应的学分,以此为基础,安排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无需进行重复学习[6]。

总之,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造成现阶段教育不衔接的因素涉及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克服该困难,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有效,必须由社会、学校多方面协商、多方面努力遵循学生认知、身心发展的规律共同完成,使中高职教育真正能够实现达到社会要求的职业标准与技能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献梅,闫帅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 + 2”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91-93.

[2]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4),117-120.

[3]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3(5-6),39-42.

[4]吴军,蒋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J].科技信息,250.

[5]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57-59.

[6]郭锡泉,余明辉.借鉴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思想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2(5),19-23.

猜你喜欢
生源中职技能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高级技能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