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比较重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学生严谨性、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有利于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提高数学成绩。
关键词:教学氛围;高效课堂;措施
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目标之下做了诸多探索与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希望可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提供几点经验。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突破传统单一僵化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应当做一个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自主能动性,將课堂还给学生。另外还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民主化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处于同等地位,有利于减少学生的课堂压力感,增加轻松快乐的感觉。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并且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数学教师的精心筹划,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的建立需要数学教师具备各种素养,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运用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善于用微笑代替严肃的表情而给学生以鼓励。在课堂上与课下都应积极与学生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感受,适度调整教学策略。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也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必须明白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差别,被动学习往往教学成效不佳,而且学习过后很难有深刻的反思与记忆,而主动学习则完全相反,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成果,还有加深印象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可将下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先行预习,然后在下一堂课上在班级内进行预习成果展示,或在课堂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互动,充分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预习成果展示完毕后,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与补充、巩固。在班级内进行数学难题解答时,数学教师应先将机会让与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演算,磨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钻研的精神,当学生不能够完成难题解答时,数学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述,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课堂教学活动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在一个班级内都会有数学学习成绩好与坏的分别,这是不可避免的。数学教师应当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见与差别对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讲述章节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讲课速度,保证数学资质较差的学生可以跟得上思路。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措施。将班上的学生根据数学成绩等级划分为优等生组、中等生组和差等生组,但不在班上公布名单,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应鼓励其进行积极探索钻研,勇于质疑,敢于论证;对于具有超长数学天赋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培养,增加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方面数学题的拓展与指导;对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应启发他们开拓数学思路,锻炼复杂的数学思维;对于差等生,应鼓励他们在学好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将基础的习题做熟练。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化教学设施主要有信息网络技术、电脑软件及多媒体教具等。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会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层次,并极大改善课堂严肃紧张的教学氛围,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方面将发挥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在选择电脑数学教学软件时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基本准则,不可肆意引进大量的教学软件,应努力避免现代教学设施的负面影响,提高课堂利用率。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时,可用专门的视频播放软件进行详细直观展示;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可综合运用文本与图片进行讲述,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贯穿教与学的双向属性,在打造高效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应从提高数学教师授课效率和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两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均达到较高的效率与质量时,才可使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并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高度自觉性与恒心,实现真正的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健,苗发奎.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六个步骤.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8).
[2]逯燕霞.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
[3]李兴强.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