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堂音乐课中,某位学生的一个不合群的意外之举,通过教师的合理借鉴与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好的展现方式,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这种变换思维,变“废”为宝,让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關键词:变换思维;关爱;包容;突发资源
在一次音乐课中教授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时,我根据教材建议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在所有的衬词“阿哩哩”处拍手打节奏“xx x”,以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可当时有位男生,在刚开始学唱时,不认真学,还心不在焉地用笔敲击着课桌,圆珠笔的笔帽发出了一连串“滴答”声,声音虽然小,但是在全班的歌声中却非常
明显。
等歌曲唱完,我就想对那个男生提出批评,转念一想,这笔帽的声音不是比拍手还要清脆,更能表现歌曲的情绪吗?为此,我赶紧设问:能不能找一些声音,为歌曲中的“阿哩哩”伴奏?此问一出,学生们纷纷提出:拍手、敲桌子、跺脚、打响指等,但是音响效果却不太满意。而那个男生此时却低着头,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于是,我说:“在刚才学唱的过程中,有位同学一直在敲击笔帽。(此时,周围的同学一起看向那位男生,那位男生的脸一下就红了,显得很不安)我们请他来演示一下,大家听听这种声音配上去怎么样?”然后,我带着其他学生慢慢地清唱,请他用笔帽的声音来打节奏。虽然,他表现得很害羞,节奏也不是完全合拍,但是这种清脆的声音得到了学生的认同。然后,我再带领学生用笔帽伴奏法进行了一次活动创编。看到学生很开心,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伴奏的音色做得再丰富一些。经过一番讨论和试验,学生们确定“啊哩 哩”的节奏使用“跺脚 笔帽 笔帽”的形式完成。最后,我让全班同学站起来,在边唱边伴奏、边唱边律动的形式下演绎了歌曲,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所有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学生一个本不属于课堂的举动,无意间却成就了一堂课。这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真心关爱学生
本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音乐基础和素养比较薄弱,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音乐审美仅限于几首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旋律简单,歌词直白,学生学唱和理解毫不费力,更易于学生接受。而我们书本内容更多的是艺术歌曲和器乐作品,比较有内涵和深度,学习和理解起来要动一番脑筋,所以,学生不会也不乐于去接触这些作品。基于此,我们不能逼着学生去欣赏、学习,空洞地只以一个“好”字为理由或是以考试为手段强迫学生接受。真正关爱学生就不要高高在上地俯视学生,而应放下身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去思考、看待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学生喜欢什么,知道些什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易于理解?通过这些自我设问和调查研究,才能做到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二、善于包容学生
知道了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勇于承认学生喜好和教材内容的矛盾,我们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有所包容。试想,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还会开小差吗?所以,遇到类似学生上课不认真的情况,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了事,而是首先应从自身查找原因:是否是自己教学设计上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教材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些经典,我们所做的应该是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学生没能从作品中获得知识、快乐和美的享受,那是我们教师没有用心搭好这座桥。所以,当学生因为“桥”不通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时,我们要苛求自己,包容学生,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构建艺术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
三、善于发现、利用突发资源
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一种预案,在课堂上往往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意外的提问等打乱我们的计划,这
时候,我们不能光考虑自己的教学步骤和计划,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视而不见或一味打压。正视和重视这些来自学生的意见和信息,也许就能在交流和探讨中和我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就以这次课堂为例,在学唱的时候,学生制造出的“滴答”声,甚至是可以理解为噪音的。但是,换个角度,当这个音色运用到歌曲伴奏中,却很符合歌曲特点,起到很好的伴奏作用。这好比我们常听到的那句话: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多看看,多想想,多试试,经过精心安排和组合可以生成很多新的资源。比如课堂上冒出的杂音可以华丽转身变成作品二度创作的新音色,课桌、书本、扫帚可以成为乐器和道具,学生的提问可以成为新的教学突破口,学生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也许就能编排成简单的舞蹈等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常怀一颗爱生之心,打开发现美的眼睛,多换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很多我们平时忽视的甚至不太容易接受的事情,或许都能成为打开我们教育新思路的钥匙。
参考文献:
史洪英.中学音乐课常态教学的反思及体会.中国音乐教育, 2008(4).
作者简介:曹叶挺,男,出生于1983年5月,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南通市三余中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