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主体 把握时机

2014-10-21 20:08李嘉珍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阅读课文学案目标

李嘉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39-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改革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课堂改革接踵而至的,毫无疑问就是教学设计的重新定位和教学方案的具体使用。过去那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教学方法向学生们传授某种知识,或某种道德观念。学生不一定接受,至少不一定全部领会。学生不一定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备课和教案的改革,探索新的更加符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设计方案,于是"导学案"就应运而生。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打造理想中的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就是基于自下而上的研究角度出发,并力求由自上而下的理论的引领,让教师零距离地感受导学案所带来的对新课程、高效课堂的诠释,去引领学生学得深刻,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我认为要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应注意下列问题:

1.明确导学案的使用者是谁

导学案--顾名思义,他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他的使用者是学生。虽说课堂教学角色已经转换,但是许多教师在设计导学案上却 "先入为主",是为了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目标、解决那些问题,而不是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导致下列问题的出现:

1.1 学习目标过多。我见过的导学案中,學习目标大多在4个以上,甚至7、8个的也有,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一堂课能够实现2-3个目标那是很好的课了,一堂课实现4个目标非常难,而5个以上的目标基本上完成不了。

1.2 语言过于深奥,不切学生实际。一次我在一所学校学习,上课老师执教的是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她在其设计的导学案的"探究案"中有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阅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也就无法达成这个目标。俗话说"治病要对症下药"--既然明确了学生是学习是课堂的主体,是导学案的使用者,我们设计导学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因素,做好下列两点:

1.2.1 学习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学习内容,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目标不易过多,要精练,一个课时应尽力控制在4个以内,而且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1.2.2 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问题……其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自己应该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关于人物的文章中"阅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其改成"阅读课文,谈谈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样人",学生一看,就知道是要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概括人物的性格等等——虽是几字之差,却能让学生很快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2.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2.1 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昧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2 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2.3 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2.4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5 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怎样设计问题? (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 (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多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2.6 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3."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分设,适时使用

我们知道,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的完成是有时间限制的:"预习案"需要课前完成,"探究案"需要在课堂中完成,而"训练案"则是用来在课堂中或课后检测学生在本堂课在的学习效果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大部分教师由于学校资金、自身素质等因素,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经常把"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放在一页张纸上,甚至是把几个内容少课时的"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集中在一页张纸上,提前下发。这造成一些学生在课前就把应该在课堂中和课后应该完成的东西提前完成了(其中不乏抄袭的现象)。"探究案"没有起到当堂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效果,而"训练案"也没有实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

要正确使用"导学案",我们必须分清其使用的时机,并把握好时机使用,以最大化的实现"导学案"的作用:课前,我们要按时下发"预习案",并督促学生完成;上课,我们要在学生完成"预习案"的基础上下发"探究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探究案"之后,我们才能下发"训练案",并监督学生自主完成,并仔细批阅,使其真正起到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的一些认识,导学案的设计操作需要不断研究,挖掘它的潜力,从而促进教学不断推进。

猜你喜欢
阅读课文学案目标
乡愁导学案
人们在圣诞节乐善好施
“比例尺(一)”导学案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理解题的设计分析
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及其效能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