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芃
【摘 要】清朝统治者推崇“国语骑射”,以其为基本国策。但是满语在清朝中后期就已经表现出衰微的态势。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地区为例,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大连地区人口的变迁等方面具体分析清代中后期满语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清代;大连;满语衰微
满语作为有清一代政府倡导的官方语言,在清朝初期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的时期,但随后在清朝中后期就迎来了全面性的衰微。作为清政府大力强调的“国语骑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和八旗各阶层人员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满语还是不可避免的在清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微趋势,让人不免叹息。但是任何一种事物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地区为例,尝试探索清朝中后期满语衰微的原因和过程。
一、受大环境的影响
事物发展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清朝中后期,在清朝的整个统治范围内除了黑龙江等个别地方以外,基本都出现满语衰微的态势。其实这种状态在清朝初期已有端倪,顺治帝就不准皇族子弟“习汉字诸书”,担心他们“习汉字,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清世祖实录》卷48)。可见当时在皇族年青一代中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熟悉和使用汉文汉语了。到半个世纪以后的雍正帝的时候,满文满语的衰微已经成了不可逆转之势,雍正帝对于此状态也无可奈何,只好说:“我满洲人等因居住汉地,不得已与本习日以相远,惟赖乌喇、宁古塔等处兵丁不改易满洲本习耳。”(《清世宗实录》卷22)满语的衰微在以“国语骑射”为治国根本的政府机构中也明显表露出来。乾隆早期的满洲官员还勉强可用满文具奏,但是其水平已经是大不如人意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皇帝批评黑龙江将军上奏的奏折中所使用的满文:“黑龙江系专习清语满洲办事地方,将军又有训导属下之责,乃于谷叶生虫清语尚且不知??,可见平日不以清语为事。”(《清高宗实录》卷276)可见即使是关外满语保留最好的黑龙江地区的最高官员,从所上奏折中就可以看出其对满语词汇的掌握水平已经是大大下降,所以皇帝一眼看出其平时用语已经不是把满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了。地处边远的黑龙江既然如此,处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满语水平可想而知。
乾隆十七年(1752年)被引見皇帝的两名满族盛京笔帖式,表现是“清语生疏,不能奏对”,而两人“俱系考中翻译之员,尚且如此”(《清高宗实录》卷428),所以盛京地区官员们的满语水平实在是无法恭维了。等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时候,盛京兵部补放的一名满族笔帖式已达到“询以清语,全然不知”(《清高宗实录》卷983)的地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盛京将军琳宁的“奏折仅用汉字”。所以乾隆末年对于满洲官员的履历册也不得不“俱准其用汉字缮写,庶声叙较可明晰,不致牵混”(《清高宗实录》卷1477)。官员水平如此,一般百姓更是普遍放弃了满语的使用。
所以到了清朝中期,无论是从百姓到朝廷的官员,无论是旗人还是民人,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和汉军八旗,大部分人都已经放弃了满语作为生活语言的使用,满语衰微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大连地区作为南北来往的交通要道,必定受此影响严重。
二、大连地区人口结构加快满语衰微速度
大连作为辽南比较发达的地区,有清以来的人口组成是什么样子呢?其人口结构又对该地区的满语发展情况有什么影响呢?
先来分析一下清代大连地区的人口组成。我们从明末开始探究,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兵就攻占了金、复、海、盖四州卫,大连的居民大部分逃往山东或长山、广鹿等海岛。据记载,仅山东登州和莱州就接纳渡海而来的金、复、海、盖等地百姓三万四千多人,逃入皮岛的有十余万,逃入朝鲜的亦不少于二万人。天聪七年(1633年)后金部队攻陷旅顺口,明朝将士有的战死有的逃亡,剩下的都当了俘虏,城内居民有六千多人,都被强迁带走为奴。所以在清政府入关前后,大连地区人口已经很少了。但是顺治朝以后,大连还有没有明代的原住民呢?答案是有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辽阳知府张尚贤在奏折中称:“辽东旧民寄居登州海岛者甚众。臣示谕招来,随有广鹿、长山等岛民丁家口七百余名,俱回金州原籍。”(《奉天通志》卷28)顺治十八年(1661年)金州新增人丁229人,康熙元年(1662年)金州新增人丁50丁。一丁应该至少按照五口人来计算,所以1661年和1662年的两年时间内金州就增加人口1400左右。而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还提出“辽东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试,俱以知县录用。”可见一是当时辽东人口稀少,二是当时辽东招民,也就是山东等地流民迁入东北的还是不多,所以朝廷才会以知县的官位为奖励。但是金州地区两年之内竟然增加1400多人,和整个辽东的人口增长速度不成比例,所以可以判定此时大连地区增加的人口应该多是大连原居民,这些人在明末逃离家乡,但在形势稍有稳定,因为故土难离的原因,就又纷纷迁回家乡。
再来看看清代大连地区八旗体系中的人员组成。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批准当时的奉天将军安珠护的奏疏,从金州选募100丁,骑兵50名,步兵50名,编成驻防军,设金州营,设置守备和千总等官职。守备和千总都是绿营的官职名称,可见金州营是属于绿营兵。康熙二十年(1681年)朝廷在金州地区实行编民入旗,以招徕民丁编制满洲八旗,同时把金州营的部队也改成八旗编制。所以可见金州地区的满洲八旗中应该有汉族兵丁。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廷又从北京调回一批佛满洲兵丁。同时又编镶黄、正黄和正白汉军三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编蒙古巴尔虎正白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金州城南的全部民人编入汉军三旗。康熙五十四年(1715)朝廷又决定在旅顺地区设立水师营。所以大连金州地区清廷驻军是由通称“金州十二旗”的部队和旅顺水师营组成,其中的人口组成是以汉人为主。复州地区驻军由满洲八旗和蒙古巴尔虎旗组成,其中人口组成应以满洲为主。当然大连地区还有内务府皇庄等庄园的庄丁。这些庄丁自然是八旗中的旗人。以上这些人员都属于八旗体系之内的。
清朝大连地区除了大量的旗人以外,还有数量更大的汉族移民。而且汉人移民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尤其是生活在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胶东半岛上的山东百姓更是纷纷渡海而来,成为了新大连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正式在金州设立宁海县,其管辖人丁1302人,按照每丁平均5口来推算,总人口应该在六、七千人。
从人口结构就可以看出,其实清代大连地区的人口组成还是汉人的比重更大。在清代初期,由于清政府的重视以及当时整体人口较少,旗人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当时的民人(汉人)以及八旗中的汉人都更倾向于使用满语。但是随着汉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清中期以后新增加的汉人,几乎都是山东来的移民,这些汉人移民与清初因为各种原因而加入八旗的汉人不同,和使用满语的八旗没有更多的关系和感情,他们使用满语的积极性几乎没有,所以清朝中后期移民大连地区的山东汉人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作为生活中的交流语言。进而在越来越多的汉人移民的包围下,原来八旗体系中的汉人自然也更愿意使用汉语,所以八旗体系中使用满语的人口自然而然的减少。大连地区在清朝中后期以后满语呈现濒危的状态也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连地区的学校教育也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也更加的加速了满语衰微的进程。
注: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满语濒危现状以及辽宁省的对策研究”(L09BMZ003)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