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文+王娜
摘要:中韩自贸区是东北亚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通过政府间协定,中韩两国市场会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联合,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促进两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链的全面融合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发展优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贸区,从各方面阐述了大连市的情况,分析了大连市在中韩自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大连;研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22
1 中韩自贸区建设概况及对大连的影响
1.1 中韩自贸区概况
2012年5月2日,中韩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启动。从2004年11月两国宣布启动自贸区民间可行性研究,到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两国先后进行了14次谈判,分别对贸易往来中双方共同关心的各领域问题进行讨论与磋商,最终达成了一致协议。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是实现了中韩两国之间互相扶持、共同赢利的伟大协定。初步完成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
1.2 中韩自贸区对大连发展的影响
1.2.1 促进大连进出口货物贸易发展
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发展和两国部分货物交易关税的下降和免除,业内预计,中韩双边贸易额将迎来大幅提升,五年内将从目前的3000亿升至4000亿美元以上。
贸易的签署会加大大连市贸易出口主要商品的销售额,例如机电产品、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等的销售量。给大连相关企业带来了盈利空间。
1.2.2 促进大连服务贸易发展
中韩自贸区的开展除了会促进大连贸易流通业和国际运输业的发展外,同样会促进信息咨询、会议展览和旅游业等服务贸易的发展。
大连市是中国服务外包的领军城市,软件服务外包占据全省比例大约90%以上。2015中国软件出口企业10强中领先的第一名与第二名企业分别是在大连市的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建设自贸区的合作背景之下,大连有着受理韩国软件服务外包的先天条件。在鼓励经济合作的背景下,会展业和旅游业也可以组合成会展旅游业,吸引不同需求的企业公司与个人。
1.2.3 消费者与企业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买到韩国商品
根据2015年12月20日生效的中韩自贸协定,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17个领域,包含了多个议题。根据中韩间自由贸易协定的时间表,最长经过20年的过渡期,中韩双方将逐步实现超过90%的产品零关税的目标,届时中韩将形成一个超11万亿美元GDP的共同市场。大连消费者和企业将有机会买到更便宜、更正宗的韩国产品。
1.2.4 推动技术创新与企业转型改革
大连市是东北地区著名老工业区之一,在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前期很多产业已经不符合现代化要求。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开展,两地企业自然地会加大合作与交流程度,结合各自的优势研发和创造新的产品与技术,会共同推进两地产业与科技发展,互惠互利。同时,技术创新会推动大连地区企业转型,新产品与技术会加快大连地区的产业调整与转变,构筑发展新优势。
2 大连在自贸区中的优势
2.1 总体优势
大连有着得天独厚的口岸条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持续增进的经济环境。此外大连市是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和整个东北地区仅有的保税区等。且大连拥有众多的外资银行,在保险和信息服务、会展业等各方面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善,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服务中心和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选择地。
2.2 港口码头建设相对完善
大连港是大连国资委旗下港口物流业务的统一运作平台,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码头营运商。大连港现有海运航线108条,其中外贸航线84条,内贸航线24条,基本覆盖全球主要航区,承担了整个东北地区72%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如表1、表2所示,从2016年5月沿海主要港口信息排名来看,大连港虽总体排名并未列入前五,但居东北地区首位,且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去年同期增幅均居全国前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3 高新技术发展与支持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现已形成占地153平方公里开放功能区。高新区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为主,以报税中心、科技金融产业、网络与电子商务产业、设计产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业为辅。先后被授予中国唯一的“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等国家授予软件产业的所有荣誉。截至目前,高新区新三板上市企业将近三十家,拟上市后备企业五十余家,在全国高新技术园区中位于首位。大连高新区建设现如今正以“争取软件服务外包‘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全力打造中国‘硅谷”为奋斗目标,努力前进。相信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飞速发展的背景支撑下,大连与韩国的各类合作会进展得更加顺利。
2.4 金融体系完备发展迅速
相对于其他周边城市,大连现已基本形成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全面发展,各中外金融机构聚集、服务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中心建设取得实效。随着《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大连市共新增加金融及相关服务类机构近五十家,全市机构总数高达七百五十家。拥有中山广场金融区、星海湾金融商务区、金融大厦、商务会所、国际会议中心等设施建筑。
现如今大连正大力发展各类科技金融机构,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并可以为许多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面化服务。
3 现阶段大连在衔接自贸区中不足与改进对策
3.1 仓储与国际物流方面
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发展实施,各种贸易货物的运输量也会急剧增大,所以对物流与仓储的要求也会激增。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连的国际物流与仓储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第一,大连在物流发展中许多关系并未理顺,内部整体合力不够,仓储物流、运输和装卸等环节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第二,仓储物流流通环节多、速度慢,导致仓储物流成本较高。
面对这些问题,第一,相关单位需要完善仓储物流园区的建设。其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最为关键,在基础设施提升到较高水平的前提下,努力抓技术水平建设。第二,仓储物流成本较高主要是由于目前大连区域内的物流模式一直都是以单次运输量较小,运输次数较多的方式进行配送。应该在这方面缩短运输环节提高运送水平,并开展物流技术的研究工作,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能力,并加以推广创新,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方法。
3.2 保税区的发展方面
在迅猛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由于现阶段大连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保税区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努力克服的障碍和问题。第一,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物流空缺。第二,因为思想体制惯性和各主管单位之间的合作默契度不高,使保税港区的有关政策未能很好落实。第三,虽然现阶段管理空间有所扩大,但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建设场地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为促进保税区进一步发展,第一,存在物流空缺很大程度上因为东北地区的现阶段的经济量、进出口量并不大,不能够充分填补物流的运输。应当加强国际贸易联系,特别是中韩自贸区建成后的与韩国方面的贸易往来,填补物流有效需求。第二,为充分发挥政策功能,大连保税区各部门之间应该定期交流,召开会议,增强默契度,对于已确认的政策抓紧落实。第三,在争取土地范围使用性上,虽目前行动被有所限制,但可以适时抓住国家改革机遇,紧跟国家政策,努力扩张空间。但建设要有计划有目标,稳健有效率的进行,切忌盲目扩张。
3.3 专业人才方面
中韩自贸区的建设实施加大了对物流、IT、金融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大连各类高校众多,但目前各层面的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而大量的实践性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针对专业人才匮乏,第一,应加大各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及宣传力度,同时各大高校应跟进教育方法,充分把握国内外前沿教育模式。第二,相关用人企业在学生在校期间与校方沟通,增加校企合作。在校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也可以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4 监管与沟通协调机制
首先,在中韩货物往来日渐密集的情况下,大连港为企业提供一体化通关服务势在必行,实现海关一个窗口对外,企业自报、自缴税款,货物先放行、后稽查。但同时也可能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其次,在经济与贸易日渐密切的背景下,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若不妥善合理解决,可能会渐渐影响中韩两国友好关系。
针对这两种情况,第一,海关当局应设立严格公正的监督检查机构。在前期抽查、后期稽查时将监督管理措施集中于高风险货物,严防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侥幸心理开展犯罪行为,从根本打击违法。另外,要做好法律推广传播工作,从思想上遏制违法。第二,为了不影响两国的密切合作与友善关系,当争端产生时,双方应当尽各自的努力通过合作、磋商与谈判等友好方式解决问题,达成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所以建立一个沟通与矛盾调节机制对双方更加深远、顺利的合作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玉红.辽宁省服务外包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加速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38.40.
[2]刘晶晶,陈倩倩.中韩自贸协定落地将带来多方影响[J].中国检验检疫,2015,(4).
[3]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4]成功.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大连港为例[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5]王梓鸣.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J].学理论,2012,(5):98.99.
[6]张璐.大连市创建东北亚区域商贸中心的战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