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德治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作为普通公民来讲,需要更好的通过加强个人道德建设,为社会整体发展更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十八大
作者简介:唐仕钧,本科,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0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利用十二个词语,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立,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主体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无疑是能够带来整个社会凝聚力、正能量的发展的。同时,也對每一个普通公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意义。
而2014年十月胜利召开的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这个主题无疑是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应的。在社会主义进入到深入建设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整个社会去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法治,德治,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十八大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历史的变迁来看,从礼乐,到礼法,再到法治,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不断适应社会法治的调整。在面对社会中在所难免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智慧的中国人在长久的实践之中,创造出了“法”和“德”两种解决模式。一方面,优秀的法治构建了基本的行为框架,另一方面,德育与说服使得人能够更加自律,减少矛盾和冲突的产生。这种非单一的解决方式,带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也是充分尊重了中国人的习惯和思维。
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来看,法治是政治文明的范畴,而德治是精神文明的范畴,两者虽然各自有其功能性,但也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法治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在如今,全社会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时期,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能够为其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社会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这种变化是动态的。要想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做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实现有秩序的、和谐的发展,是一项非常庞大和复杂的事情。而这个时候,法治和德治的有效结合以及相辅相成,就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手段,来推动整个社会秩序和体系的建设。
二、依法治国,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而法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重要一项,这种精神是宝贵的继承,也需要我们在现代社会不断的去发展和弘扬。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根本的道路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四中全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实践发展的经验和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充分尊重了这种发展规律和现实的,也是人们自己的选择。在如今,西方文化大力影响我国社会的时候,有些人妄想将西方模式套用至我国,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不仅仅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历史、习惯等等有冲突,也必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些都是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的目标相互背离的,因此,我们也要警惕这样的错误想法。
其次,依法治国需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将法律落到实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首先需要维护宪法的权威。其次,任何时候,任何公民都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一旦有违法的行为,也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法律的统一性、权威性是不容许任何人挑战的。特别是面对一些官员的腐败问题,我们也要一视同仁,在权力面前毫不畏惧。在开展各种工作的时候,依据法律所规定的程序,保障法律的完整性。
再次,依法治国,还需要特别的注意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不断的在全社会范围之内,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倡导人们强化意识,注重道德和责任,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将法律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一种规范,并且养成遵纪守法、依法靠法的好习惯。
依法治国,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根基所在。没有法制的社会,将彻底失去控制,走向万劫不复,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三、以德治国,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道德建设,无论在任何社会时期都是值得重视的。历史培育了中国人民优良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些思想和文化直到今天依然鲜活,为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动力。从党的第三代核心开始,就将以德治国放置于方针的重要位置上。此后,各代核心领导人也不断的突出以德治国的观念,并要求落到实处。
从德治的必要性来看,首先,道德能够带来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上面的提升,这是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相互一致的。其次,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能够保障其他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法治建设等等。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对于“人”的治理有着更加人性化的要求,因此,德治也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还是集体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德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在经济转型之中的当代中国,更加呼吁德治的强化,以保障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稳定。
但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是,仍然有一些丑恶的现象,给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留有污点。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也阻碍了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性质恶劣,问题严重。在道德建设之中,“官德”的建设尤其引人注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仅需要对由于道德带来的道德批判力有所顾忌,更加需要做到的是时刻以强烈的道德感来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时刻的自我提醒。“官德”建设,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职业道德的范畴。但是由于官员的特殊性,其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更加巨大。在如今,“反腐”成为了官员和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也是在要求这种“官德”的加强。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需要建立和遵守这种道德,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更好的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
在如今,我们面临着更加开放的社会,与世界同步发展接触,共同呼吸。这种开放社会带来了信息和空间的互动,也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个时候,如何能够更好的把握形势,利用有利的因素,不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也需要更好的、更加坚定的坚持理想,坚持追求,坚持进步,为人民带好头。以更加优良的道德情操来要求自己,以法律为准绳,不断的解放思想,绝不与腐败势力和堕落势力同流合污。
四、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从每一个公民做起
德治国中各项内容之中,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以此来更好地达到对传统美德的弘扬。
在以德治国的内涵要求之中,个人品德教育值得我們特别的重视。所谓的个人品德,其建设包含了社会道德教育以及个人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集中的体现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层次。这同样也说明了,个人品德建设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双方面的意义。个人品德能够帮助人们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对于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意义。如果公民的个人品德低下,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作用是无法完全的显现出来的,那么整个社会的管理将会更加困难。而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品德同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对其产生正面作用。
个人品德的建设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口号中,我们有非常多的手段让其变得实用、有效,从而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个人品德建设的过程之中,公民可以从自身做起,去自觉的加强道德修养,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学习。无论是通过阅读,抑或是加强教育培训都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像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尊重有优良道德情操的普通人。每一年,全国都会涌现出相当多的具有典型价值的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能够感染人、打动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与此同时,也许身边的一些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曝光,但是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也能够带给我们反思,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上班从不迟到早退的普通白领,还是永远微笑着对待客户的柜台接待人员,都在平凡的人生中体现出了道德的光芒。第三,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实践的力量,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的建设同时也对公民的法律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都需要尊重法律,并且学会运用法律的力量。具体表现在,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是分不开的。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角度来说,它所要求的,并不仅仅是一部分领导者、官员的努力。它更需要的是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要求每一个公民,从自身开始,自律、自我提升、影响他人、共同创造和建设。无论是个人品德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长久的积累,必将从量变带来质变,产生质的飞跃。个人品德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是相互一致的。在我们进行个人品德的建设过程之中,也需要随时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达到两者的统一。
五、结语
如今,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结合,一方面,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另一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道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社会主义价值观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也充分的考虑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一起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整体内容的指导之下,不断的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够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争取社会主义建设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王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2]洪晓楠,何美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读.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
[3]张岩.转型时期中国法治特点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